来源:国医人-肛肠教育网
自制中药方在肛瘘术后应用
涂林毅1龚元祥1刘雯菲1尚锦秀2吴汉泉2
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肛瘘术后患者应用自制中药方湿敷的治疗效果,探求有效的治疗肛瘘术后相关并发症方法。方法:将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治疗组术后用自制中药方湿敷,对照组用复方黄柏液湿敷。对治疗后第1、3、7、10天,术后疼痛、水肿、渗液及第21、28、35天创面愈合等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治疗组在治疗术后疼痛、水肿、渗液及创面愈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中药方湿敷能明显减轻肛瘘术后疼痛、水肿、渗液等症状,并促进伤口愈合,是治疗肛瘘术后有效的湿敷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制中药方;湿敷;肛瘘术后;
肛瘘是指肠道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同形成的异常瘘道,是肛肠科最为常见疾病之一[1],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但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我院肛肠科基于中医治疗特色,用自制中药方用于肛瘘术后相关并发症治疗及伤口愈合的观察,取得了一定疗效,并以此探求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肛肠科年9月~年4月间本科住院患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6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平均(39.56±10.66)岁。对照组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20~63岁,平均(40±9.56)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和排除标准参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属湿热下注或湿热夹瘀证。所有病例年龄16-65岁符合上述肛瘘诊断标准,既往无肛瘘手术史及肛门形态及功能异常,无心血管、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无手术禁忌症并耐受手术。排除特异性肛瘘,合并肛门直肠肿瘤、结肠炎、Crohn病、肛周皮肤病等疾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中医辩证不属于上述证型者。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骶管麻醉下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除挂线术、肛瘘切除术+旷置引流术。术后奥硝唑或头孢类抗生素输液5天,伤口换药2次/天。治疗组术后给予自制中药方(苦参20g、五倍子20g、当归20g、丹参15g、芒硝15g、炉甘石20g、硼砂5g、冰片5g)ml加热到约40℃5min。对照组术后给予复方黄柏液(国药准字Z山东汉方制药有限公司)加热到约40℃湿敷15min。
3观察指标
3.1总体疗效
根据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肛瘘症状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观察术后第1、3、7、10天疼痛、水肿、渗液,按4级评分法对4组患者术后疼痛、渗液、水肿进行分级评分(见表1)
表1:术后疼痛、渗液、水肿分级评分
项目
0分
1分
2分
3分
疼痛
无疼痛
轻度疼痛
组织稍隆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组织明显
水肿
无
起,肤纹存在
组织隆起
肤纹模糊
隆起,肤纹消失
渗液
无渗液
沾染纱布
1~3层
沾染纱布
4~6层
沾染纱布
≥7层
3.2创面愈合速度
参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肛瘘疗效评定: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面愈合;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面未愈;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术后疼痛、水肿、渗液积分情况
对2组进行比较,第3、7、1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术后第1天2组在相关并发症上具有可比性,第3、7、10天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减少渗液、减轻水肿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术后2组疼痛、水肿、渗液积分比较(“x拔”±s)
4.2创面愈合速度
2组术后第21、28、35天创面愈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生肌软坚合剂湿敷可促进伤口愈合。见表3。
表3:术后2组创面愈合例数比较(N(P/%))
5讨论
肛瘘术后常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其诊治有着明显的中医特色,而临床上常用药物疗效、功能单一,没有兼顾多环节病理治疗的药物。中医药配方治疗有相当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中药湿敷对肛瘘术后的相关并发症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湿敷治疗可以明显缓解创口疼痛、减少渗液、减轻水肿。现代研究表明湿敷可使皮损渗液减少或停止渗出。同时湿敷的热传导和辐射作用,能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并抑制神经末梢的病理性冲动,减轻自觉症状,发挥镇痛和抑制渗出的作用[4]。
中医认为肛瘘术后病机主要是湿热下注、经络瘀滞、气血不足[5]。自制中药方选苦参、五倍子、丹参、芒硝、炉甘石、硼砂、冰片组方。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五倍子味酸、涩,性寒,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当归味甘、辛,性温,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6]。丹参味苦,性寒,既能活血祛瘀止痛,又能凉血消痈[7]。芒硝味苦,性寒,清热消肿、软坚。冰片味苦、辛,性寒,清热止痛[8]。硼砂味甘、咸,性凉,外用清热解毒。炉甘石味甘,性平,生肌敛疮,收湿止痒。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祛腐生肌、活血消肿止痛功效。切中上述病机且兼顾多环节。苦寒之药泻热燥湿止痒,酸涩药收敛,止血止泻,甘温药调和方中苦寒药性[9]。针对肛漏病,病势在下[10],此方药味沉降为主,主归大肠经。
本研究通过对自制中药方湿敷治疗湿热下注或湿热夹瘀型肛瘘术后的临床观察,证实了其能明显减轻肛瘘术后疼痛、水肿、渗液等症状,并促进伤口愈合,是治疗肛瘘术后有效的湿敷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
[2]张东铭.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病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87.
[4]林志红.马超.中医湿敷法在儿科的应用进展[J].光明中医,,7(7):-.
[5]张永刚,谷云飞.中药熏洗疗法治疗肛肠疾病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7,16(1):58-59.
[6]马双陶,陈卫军.血流切应力调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子机制[J].国际生物医学杂志,7,30(4):-.
[7]赵仁霞.丹参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医中药,,9(12):74.
[8]赵雨千,吕小星等.冰片外用对大鼠后肢穿刺伤急性疼痛的抑制作用[J].华北国防医药,,22(6):87.
[9]安平,王素萍.祛毒汤促进肛肠病术后创口愈合的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12(6):.
[10]瞿胤,杨巍,郑德等.促愈熏洗方在肛瘘术后应用[J].中成药,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