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目前,肛瘘的分类复杂,其中最权威的是Parks分型,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括约肌间瘘
瘘管管道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此类肛瘘的发生率为55%-70%。
最常见的类型:①单纯低位肛瘘;②高位盲道肛瘘;③开口于直肠的高位肛瘘;④无会阴开口的高位肛瘘;⑤直肠外或盆腔支管的高位肛瘘;⑥盆腔疾病引起的肛瘘。
二、经括约肌瘘
瘘管穿过内外括约肌从肛门到达皮肤,此类肛瘘的发生率为20%-25%。
最常见的类型:①非复杂性肛瘘;②高位盲道肛瘘。
三、括约肌上瘘
瘘管开始于括约肌间平面,通过肛提肌上方、穿行于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之间,终止于坐骨直肠间隙,发生率在1%-3%。
最常见的类型:①非复杂性肛瘘;②高位盲道肛瘘。
四、括约肌外瘘
瘘管内口位于肛提肌上方,瘘管穿行整个括约肌系统后终止于皮肤,发生率在2%-3%。
最常见的类型:①继发于经括约肌肛瘘:经括约肌瘘在肛提肌上方的支管破裂进入直肠引起;②继发于外伤(异物、手术、刺伤);③继发于肛门直肠疾病(如克罗恩病);④继发于盆腔感染。
肛瘘的规范化治疗
首要是明确肛瘘内口位置,判断肛瘘的走形,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的关系;结合前两点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法;术后规范换药和护理。
早期肛瘘分型的判断多依赖手术医师的术前查体判断,主观性强,对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要求高,常因手术医师术前探查不清导致过度破坏肛周肌肉组织,造成患者肛门功能下降,现我院肛肠病区(整形修复科)术前结合查体、腔内彩超及核磁共振(见下图)对瘘管及内口进行精确定位,结合Parks分型进行精确分型,按分型确定手术入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损伤。
手术的选择上,根据对括约肌的影响可分为两类:
1、括约肌切断术:①肛瘘切开术;②肛瘘切除术;③切除后Ⅰ期缝合;④挂线术(实挂)——适用于低位直型或弯型特别是皮下瘘的治疗,也可作为高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部分的辅助方法。
2、括约肌保留术:①瘘管剔除术;②直肠黏膜瓣前徙术;③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④隧道式对口拖线引流术;⑤隧道式括约肌保存术;⑥瘘管清创和纤维蛋白胶注射;⑦肛瘘栓填塞术;⑧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适用于经括约肌瘘;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肛瘘栓填塞术(LIFT-plug);⑩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VAAFT)。以上几种术式在保留括约肌方法上各有千秋,但针对较为复杂的肛瘘,不宜过于强调一次性手术。
我们结合病人病因、解剖特点、症状严重程度、合并症及外科医师的经验,权衡治愈率、括约肌切断范围和肛门功能损伤程度三者利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经查体和直肠腔内彩超初步判断为ParksⅠ型肛瘘的患者采用括约肌切断术,而初步判断为复杂肛瘘的患者则进一步行直肠3D腔内彩超和盆腔核磁共振检查,在影像学的支持下进一步判断瘘管与肛周肌肉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括约肌保留术,或将括约肌切断术和括约肌保留术结合起来进行手术。术后采用中草药坐浴,中药湿敷和中药纱条化腐清创,半导体激光照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进一步促进患者创面愈合,通过以上规范化诊治,肛瘘患者的根治率和肛门功能的保护均明显提高。
作者介绍蔡姮婧,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肛肠)专业,擅长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藏毛窦、直肠脱垂等肛肠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主持及完成北京市科研课题和北京市西城区科研课题各一项。
审校者介绍段宏岩主任医师,硕士,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年至今,医院从事肛肠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现任肛肠外科外三病区主任。学术专长:肛肠外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肛肠、盆底疾病的规范治疗,便秘的综合治疗,骶尾部藏毛疾病的规范治疗,结直肠癌的标准化治疗。
社会兼职:世界中联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盆底疾病协会理事;中国肛肠诊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促进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委。
新技术应用
?视频辅助治疗肛瘘(VAAFT)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治疗炎性肠病肛周病变?直肠粘膜瓣推移术?炎性肠病合并肛周疾病的治疗?改良肛瘘栓填塞术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