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刊(ID:iiiher)最近听到的最“好笑”的事,来自前阵子的一则新闻——上海88岁老人将万房产送给了和自己无亲无故的水果摊主。好笑的不是事情本身,是后续。老人的亲戚看到报道后,因为不满报道中提及的细节而现身质疑。多年不见的外甥女说:
我们一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老人的身心、让我们遭到了家里这样一种分离,
这样一种背叛?
报道中老人将房产赠予陌生人的行为,让他们觉得老人“背叛”了他们。他们甚至怀疑,老人的“背叛”,是在意识不清醒的情况下被水果摊主洗脑的结果。这让他们“其乐融融的家庭”经历了一场从经济到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所以他们来讨一个公道。但什么是公道呢?妹妹找上门“笑嘻嘻”对老人说“欢迎我们来吗”时,老人答:我不太欢迎。或许他们心中的“公道”,是血缘。但老人将房产赠予水果摊主这件事的背后,恰恰跟血缘无关。它跟一个法律名词有关——意定监护。“你真实的意愿是什么?”事情还要从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的其中一期说起——《和陌生人说话》第三季将房产赠予水果摊主的老人叫马林(化名),是这期的主角之一。马老曾是一位独居老人。年3月,马老在律师邻居的建议下签订了意定监护协议,将自己家楼下的水果摊主小游(化名)指定为自己的意定监护人,并将财产也一并赠予了他。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老人亲属指出,老人曾在三年前被诊断出老年痴呆,并质疑老人当时并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居委会的说辞似乎也印证老人的情况不容乐观:上周还在小区内迷路。质疑一出,舆论一度反转,难道老人真的被水果摊主洗脑骗房了?所谓的“反转”真的是反转吗?不妨先来说下什么是意定监护。“意定监护”是年《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的一项法律制度。指成年人在自己意识清醒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临终监护人处理后事。意定监护人,可以不必是直系亲属或法定继承人,可以是任何人,甚至是陌生人。很明显,意定监护有两个大前提:.意识清醒;2.真实意愿。老人签订意定监护协议,满足这两个条件吗?我们来看一下,不久前《余生》的节目录制。镜头前,马老讲话清楚,逻辑清晰,对他和小游的关系一清二楚。跟亲属脑补他被洗脑的情节截然不同。也清楚地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将来我的死亡金归小游领了,我死后的事情就小游管。而且马老的意定监护签订时间是在年3月。上海普陀公证处给出回应说——.办理公证时老人能够自己完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和想法,符合办理公证的基本要求。2.和居委会、亲属的交流,不是公证的必要程序。以老人此刻的精神状态来判定彼时老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无异于耍流氓。老人的真实意愿在节目中显露无疑:亲戚都不对的,他们要我的房。最好活的时候给叫我写遗嘱,我怎么会写呢?那么到现在更不会写了,那已经很清楚了。小区里他唯一走动的,只有水果摊主小游一家。马老儿子猝死,亲属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只有小游一个外人陪着马老忙前忙后。看墓地、买墓、交定金、下葬……老人身体出了状况,也医院的。出院后,马老邀请小游一家搬进自己的家中,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专访中还有此前小游一家给老人过生日的场景,老人脸上是装不出的、实实在在的快乐。反倒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委屈”的亲属们晒出的证据、说出的话都无法让人信服。其中的措辞,恰恰印证了他们的“冷漠”:张嘴闭嘴只要哥哥活得开心的老人的妹妹、一心想要维护舅舅合法权益的外甥女,是通过新闻才“后知后觉”得知了老人赠房一事。他们已经三年没和老人联系了,三年后一出现,就是说“你水果摊主的好,我们都知道,我们也很感激”。亲属真是因为被“污蔑”冷漠,才上门讨公道的吗?我忍不住想替这些亲属说出他们没说出口的潜台词:你照顾我亲戚,我感激你;但你要分房子,我不承认。而意定监护不就是考虑到这种“嘴脸”的存在才出现的吗?意定监护≠金子我能理解老人为何这样做。此前就有一位将财产留给学生的老人在遗嘱中写道:“我知道我的学生可能贪图我的收藏,但是在我苍凉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孩子们爱我,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不伸出手来,那真爱也成了假爱。”老人将房产赠予水果摊主又何尝不是如此?小游得到了老人的房屋财产赠予是真,但小游过去十年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真。这场“大戏”让很多人知道了意定监护,但一些“误区”也因此出现——无亲无故签订了一份意定监护,就可以轻易得到一笔钱?并非如此。“意定监护”本身是跟财产不挂钩的。公证机关在做意定监护时,往往会建议将意定监护人和财产剥离开来。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为了金钱做出侵犯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甚至加速被监护人死亡的事。甚至有些时候,意定监护人不仅不会得到所谓的“回报”,还可能存在被监护人财产用光需要监护人垫付的情况。办理前,公证员会分别跟监护人、被监护人聊,确定双方意愿。这是他们的“识别义务”。公证人李辰阳就识别了不少病急乱投医的案例,他都会在办公室苦口婆心一顿劝导:“万一卷走你的房子和钱,就给你留个三五千,你怎么活?”这并不是多管闲事。“公证部门有责任去识别或提醒当事人,你信任的基础不牢靠。”后有定期监督回访。公证员李辰阳说,签订了意定监护协议,我们会有意识地“折磨”被监护人。在做出意定监护公证后,公证机关还会要求监护人每三个月或者半年交一个监护报告、财产处理的清单、发票……将“意定监护”和财产划上等号,无异于混淆了“遗产继承”和“意定监护”的概念。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既忽视了“意定监护”这个法律名词真正的重点,也彻底掩盖了这个概念下的温情。意定监护=担子统计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5亿,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无配偶子女的空巢老人。因而,李辰阳在节目中给我们描述的这样一些场景并不罕见——重大医疗手术无人签字;医疗康复没有人来照管;有支付能力却被养老院拒收。因而,“意定监护”被称为“踩在时代痛点上的制度设计”,它为无人养老的空巢老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养老的可能性。但这些场景背后,哪个不是沉甸甸的责任?所以,意定监护并不等同于金子,反而是担子。它通常意味着,监护人要尽到监护被监护人的责任,要履行被监护人意愿的义务。《余生》中,就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和金钱无关的意定监护案例。生活在上海的57岁的王明。王明是一个有“前科”的人,因为年轻时牵扯上了命案,在新疆监狱服刑二十三年。等年出狱回到上海,双亲已不在人世,无儿无女,孑然一身,身无分文。而他在一次突发脑梗后,选择指定了自己的女房东为自己的意定监护人。希望自己去世后,能有人来为自己收尸。知道这个情况后,公证人李辰阳找女房东聊说:他的情况你知道吧?非亲非故,没房没车没钱,还有前科。但女房东几乎没有犹豫,很快答应了。从此之后,王明两三天没什么动静,女房东就会带人来看看。图什么呢?王明因为有前科,刚出狱时就连租房也频频被拒,直到碰到了现在的房东夫妻。他们觉得王明可怜,向他伸出了援手,租给了他一个单间。租出多年后,房东夫妇二人已经成了他唯一亲近的人。而王明,也回馈给了房东夫妻同样的温暖。男房东老周得了阿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女房东又抽不开身时,王明贴身照顾男房东老周多年。老周因为肛瘘做了手术后,王明每天负责给他换药,有时候刚换好,老周又拉在了裤子上。老周被送进养老院后,王明依然每周去养老院看他陪他聊天,给他烧爱吃的红烧肉。他们表面并无血缘关系,但朝着彼此伸出的手、传递的温情,早已让他们之间有了比血缘关系更深的羁绊。签订意定监护协议的,除了有空巢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性恋群体。蔡依林的《不一样又怎样》的MV中,就讲了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一对同性恋人的故事。当最爱的人在手术室等着做手术时,其中一方却因为没有法定关系连字都没办法签。因为医生说,医院规定要家属签字。即便你们是最亲的人,已经在一起住了三十年。意定监护的出现,意味着这个问题也随之被解决。这“担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期盼已久的“甜蜜的负担”。现实中,有不少同性恋群体去办理意定监护。办理时,公证人员坐在中间,他们坐两边。有的人签完协议后问:“公证员,你再问我们一句可以吗?”李辰阳会意,又问了一遍:你愿意吗?我愿意(IDO)。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意定监护”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观念,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在这个时代极为珍贵的东西:无关血缘、金钱、回报的、只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选择。但,“意定监护”的意义,其实不止于此。李辰阳在节目最后说,他们的人生,就是你未来的人生。意定监护”这个法律名词,看起来遥远,但其实又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它让我们不自觉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关系,假如有一天我也到了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的意愿,我真实的意愿,在我自己没有能力达成的时候,或者生命结束之后,谁能帮我完成?但它让我们反思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意定监护的出现告诉我们——“托付”未必都要和孩子甚至亲人绑定。爱与责任未必和血缘、和法定伴侣有关。因为有时候,即便是血缘关系、法定伴侣,也并未能够在你需要做决定的时候站在你的这边。那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何要为了所谓的养老,而被迫选择某种生活方式?在知道“意定监护”之前,或许坚定地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考虑将来对很多人是一种奢侈。意定监护给她、给我们所有人都打开了一扇大门。大门打开,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无论你是已婚已育、丁克、单身主义、LGBT群体……我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都可以有所托付。即——我们即使自由地选择了想要的生活方式,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也依然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这一关。而,有自由,才是最好的人生。来源她刊(ID:iiiher),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她姐万里挑一。中国最有态度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