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悲,不说愁,一生故事独自守,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丨王渤
来源丨十点读书(ID:duhaoshu)
《再别康桥》中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知有多少人被这种柔情与痴恋深深的打动。而诗中的康桥,就是英国的剑桥大学,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而在距离英国一万多公里的浙江海宁,有一位女人每天都痴痴地坐在窗前,望着英国的方向,等待丈夫的归来。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等到丈夫的只言片语,孤独、伤悲、委屈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对这位情深义重的结发妻子,徐志摩的态度为何如此冷淡呢?01洞房花烛夜,独守空房她叫张幼仪,十五岁那年,正在读书的她嫁给徐志摩。洞房花烛夜,等客人们闹完洞房,徐志摩揭了一下盖头,瞅了一眼张幼仪,轻蔑地撇了一下嘴,转身跑了出去。张幼仪还没看清新郎,望着背影,不知所措,独守空房。是什么原因让徐志摩从开始就冷落张幼仪?门不当户不对吗?其实,张幼仪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的一个名门世家。现如今看一家人什么样的身家,声望和地位,这家开什么样的车就能分辩一二。一百多年前也是如此,不过当时用的是轿子,轿子的颜色,数量决定这家人的地位。张家是宝山县唯一一个拥有两顶轿子的,而且还是皇帝御赐的,可见身份显赫。此外,张幼仪兄弟姐妹有十二人,并且一大半都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二哥张君劢是著名学者,四哥张嘉璈是中国现代银行之父。而徐志摩家是海宁硖石首富,父亲徐申如坐拥钱庄、布厂,还有百年老店。在外人眼里,是绝对的门当户对,是绝对的富二代。那是张幼仪长的不漂亮,才不入才子的法眼吗?张幼仪在回忆录里自己说:我身材不错,有一对大眼睛,都是人夸大的。郎才女貌,只羡鸳鸯不羡仙,多好的一对,那新郎为何还要逃跑呢?故事还要从头说起。年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任浙江都督秘书,经常去当地最好的中学杭州一中视察工作。一次,在翻看学生作文时,被一篇文章吸引,文笔老道,见解独特,询问之下,记住了徐志摩的名字。张嘉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当晚,就给徐申如写信,将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真是喜从天降,如此地位的人家居然找上门做亲戚,徐父高兴得直搓手,立刻回信,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张幼仪在回忆录里说:十三岁那年,我放假回家,父母把我叫到客厅,递给我一只小小的银质相片盒,我打开盒子,看见一张年轻的照片,他头大大,下巴尖尖,还戴一副金丝边的眼镜。爸爸想了解我对照片上那个人的看法,我转向爸爸,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没意见。”而这时的徐志摩,才十七岁,接受民主自由新思想的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当父亲把张幼仪的照片交给他,他只瞅了一眼便说:“真是个乡下土包子”,随手把照片扔在地上,夺门而出。但父母之命难违,徐志摩还是娶了土包子张幼仪。婚后,张幼仪温柔如水,百般贤惠,万般呵护与疼爱丈夫,换来的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就像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里说的: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这就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婚姻才不会出现如履薄冰。那么,张幼仪为徐志摩而活,百依百顺,能让婚姻继续下去吗?02低到尘埃里的爱徐志摩除保持床笫间的夫妻关系外,对张幼仪视而不见,宁可给丫鬟说话,也不给张幼仪说话的机会。张幼仪在回忆录里说:我渴望能像跟哥哥,弟弟聊天那样和徐志摩交谈,我想帮他忙,助他得到成功和荣誉。他的眼光总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似的。她默默忍受者,不敢表示半点不满。但张幼仪的隐忍,并没博得徐志摩的一丝好感。年,就在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那年,从日本回到上海的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上海发起,震动了中国。徐志摩天天看这些书刊报纸,新思想对他的影响日渐加深。有一天,他破天荒找张幼仪说话:“中国正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由,我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张幼仪笃定她不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女人,因为她自信,她达不到被丈夫休了的条件。为了开阔眼界,徐志摩打算外出求学。年至年,徐志摩先后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就读。在北大,他涉足中外文学,广交朋友,结识名流,浪漫的革命青年羽翼逐渐丰满,他想出国留学,寻找革命的道路。但是,作为两代单传的徐家独子,徐志摩心里清楚,父母当务之急是让他传宗接代,其他事都免谈。每逢假期,徐志摩总回家找张幼仪。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大儿子徐积锴。当看到儿子第一眼时,徐志摩有了一丝的笑容,但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儿子刚四个月,徐志摩就留洋美国,留给张幼仪的是无尽的等待。年10月,徐志摩来到英国,在剑桥大学读书,这所大学,成就了一个浪漫的诗人,在此之前,徐志摩是不写诗的。两年多,徐志摩的来信大多是写给他父母的,结尾只问一下儿子,从不提妻子,这让张幼仪更加伤心和失落。忽然,有一次来信,破天荒让妻子来英国陪读,张幼仪是受宠若惊,渴望得到丈夫的爱与温暖。能实现吗?张幼仪在徐志摩父母的安排下,坐上去法国马赛的轮船。船到了码头,张幼仪特意穿上精心挑选的衣服,细心的化了妆,想给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一个惊喜。可见到码头接她的徐志摩,心就凉了半截。他一脸的不耐烦与不高兴,生硬地问了几句,直接把她领到一个服装商场,按他自己的喜好为张幼仪挑选了洋装,丝袜和皮鞋,再加一顶帽子,并催促她换上洋装,直接上照相馆照了一张唯一的合影。照片洗出后,徐志摩赶快寄给父母,让他们看看,他们幸福的模样。张幼仪才明白,这是徐志摩为减轻来自长辈的压力,才让她来到英国。张幼仪本以为来到这个自由的国度,夫妻关系会好转。然而,徐志摩不但不理睬她,反而当着中国朋友的面在张幼仪面前说英语,让她难堪。张幼仪吞咽所有的委屈,仍尽职尽责做好妻子的本分,每日三餐,里里外外一个人忙乎,她想尽办法来温暖丈夫的心。可是没多久,从来不向妻子告诉自己行踪的徐志摩,兴冲冲说他要去理发店。然后,每天邮递员都送来一封用英文写的信。张幼仪不认识英文,但凭女人的直觉,徐志摩外面有人了。而此时的徐志摩真找到了灵魂伴侣,她就是大才女林徽因,两人很快成为恋人。就在张幼仪备受煎熬的时侯,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按常理,这是拉回丈夫的好机会。张幼仪考虑再三,把这事告诉徐志摩。“把孩子打掉。”徐志摩毫不犹豫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张幼仪有些激动。“那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你见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用厌恶的口气说到,并不耐烦的转过脸去。他的残酷,已到极致。无论如何都让人联想不到那个写着“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的徐志摩,也完全不是那个给陆小曼写着“眉,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的柔情的徐志摩,更不是金岳霖、刘海粟等一干好友口中那个风度翩翩、青衫磊落的男子。张幼仪伤心地流下泪,第一次没做晚饭,她孤独的走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怎么也想不通,丈夫竟如此无情,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没过几天,徐志摩消失了,不见踪影。张幼仪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绝望到想自杀,可是想到父母和儿子又放弃了。忽然有一天,一个叫黄子美的男人,捎口信说:“徐志摩不要你了。”这打击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位柔弱的女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门。孤立无援的她该去向那里?天地之大,尽无她容身之地?欲哭无泪的张幼仪走投无路,只好写信求助远在法国求学的二哥。03浴火重生来到法国,张幼仪彻底觉醒了。她在回忆录里说: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已的两只脚站起来,我要洗刷我的耻辱。张幼仪在二哥和七弟的帮助下,独自一人在德国生下儿子彼得。张幼仪从英国到德国,再生下儿子,多半年,徐志摩从未出现过。当张幼仪拖着虚弱,胀痛的身子回到公寓时,徐志摩出现了,逼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林徽因就要回国了,我等不及了,这字你必须得签。”徐志摩态度坚硬地说。当徐志摩看到离婚协议达成,手足舞蹈的庆贺时,张幼仪咽下酸涩的泪。年11月6日,徐志摩在《新浙江》发表离婚通告,庆祝高歌他是中国第一离婚男人时,在德国的张幼仪带着小儿子艰难度日。当时,德国的马克币每天都在贬值,为了让钱更顶用,她把徐志摩父亲按月寄来的支票,兑换成小额美元使用。为了节省钱,张幼仪在柏林租住的地方狭小,粗茶淡饭,生活很清苦,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在柏林,张幼仪先补习了几个月的德文,再进入德国裴斯特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张幼仪希望的好日子即将开始,可是唯一的精神之柱倒了。年冬天,小儿子彼得因营养不良,患了重病,夭折了。张幼仪的天再一次塌了,闭门不出,茶饭不思,泪已流干,路在何方呀!就在这时,徐志摩神釆飞扬地出现了,他带张幼仪去意大利散心。不久,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不是陪她散心,而是避祸,祸从何起?原来徐志摩回国后,林徽因拒绝了他的追求,与梁思成订婚了。失恋后的徐志摩如狂奔的骏马,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再别康桥》等一系引名篇应运而生,徐志摩一下成为文化界的名流。红得发透的徐志摩认识了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就是当时北京红极一时的著名交际花。才子遇佳人,心灵的火花一碰就着,两人很快成为彼此的唯一。王赓发现后,扬言要杀掉徐志摩这个奸夫,徐志摩才去德国找张幼仪。五个月后,胡适写信告诉徐志摩,王赓同意与陆小曼离婚,徐志摩离开张幼仪速快回国。但徐志摩的父母坚决不要陆小曼,只要他们承认的唯一儿媳张幼仪同意,他们才答应。张幼仪又将面临怎样的人生?时隔六年,张幼仪回国,回到自己的故乡,见到了日夜思念的父母,儿子,苦尽甘来,上苍总会善待善良的人。年10月在张幼仪的帮助下,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了。但徐志摩的父母看不惯陆小曼的作派,加之陆小曼吸大烟,更让徐家无法接受,在经济上一刀两断。而陆小曼向来过惯奢糜的生活,每个月花费高达几万元。徐志摩为了挣钱养家,在好几所大学讲课,为了节省费用,只能坐廉价的飞机来回跑,日子过得很艰难。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此时回国的张幼仪,开始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之后,被聘为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张幼仪接受这家银行正濒临破产,张幼仪为了省钱,不请律师,亲自逐个跟债务人沟通,帮助他们改善经营,筹钱还上贷款。她每天准时上班,把自己的办公桌安排在大堂的最后面,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张幼仪靠着铁娘子的精神和睿智,很快在上海金融界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同时,张幼仪下班后还经营一家服装公司,她卖的服装,款式新颖,时尚流行,连嘲笑她是个土包子的徐志摩也经常光顾。04宽厚仁爱徐志摩对张幼仪重新定位,重新认识。他逢人就夸,张幼仪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还经常给她写信、说心事。张幼仪很大度,不但帮他排忧解难,还老接济他。每次给徐志摩钱时,为避免不伤自尊,总会说:“这是你爹的钱。”徐志摩母亲病故后,张幼仪帮助徐志摩料理后事。真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私人免费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邻近触山爆炸。陆小曼听后昏死过去,用拒绝认尸来拒绝事实。张幼仪镇定决断,处理全部事情。张幼仪让弟弟带领儿子徐积锴前往南京招领遗体,之后,为徐志摩办理体面的公祭典礼。徐志摩死后,张幼仪一直悉心照顾徐志摩的父亲,也接济陆小曼的生活。很多人不理解张幼仪为什么为徐志摩做那么多?仅仅是爱吗?我忽然想起《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宽厚待人,不但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更是给自己积福。但愿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他人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佛说:“因果有轮回,凡事皆有报,你给别人的一切,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确实如此。05重建家庭,幸福美满张幼仪孤独漂泊了31年,把心思全放在事业和儿孙身上。最后在53岁时才给自己找了一个归宿,并且还是一个与徐志摩长得相像的男人。他叫苏纪之,是张幼仪在香港的邻居,是一位中医(比张幼仪小3岁),被妻子抛弃。相同的命运让两个人走到一起,并且幸福生活了28年。张幼仪真正感受到来自丈夫的宠爱,用甘之如怡来形容她当时的生活再恰当不过了。年,张幼仪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年初,张幼仪亲赴台湾,找到梁实秋、蒋复璁——梁实秋是赏识徐志摩的文友,蒋复璁是徐志摩的表弟。她说:“希望你们两个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我来出……”年由蒋复璁和梁实秋主编、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徐志摩全集》,了却了张幼仪的心愿。有人问张幼仪爱徐志摩吗?她只说:“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他的”。不过,每当提起徐志摩,张幼仪依旧耿耿于怀,即便是到了晚年,也如此。由此可见,徐志摩对她的伤害有多深,也间接可看出在张幼仪心里,徐志摩的分量有多重。年1月21日,张幼仪病逝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寓所。掩卷沉思,张幼仪的一生,正应了印度四句极具灵性的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失去,不断得到。有人让你哭,就会有人让你笑,让你温柔地善待所有的刁难。有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就会有让你重拾希望的事情。而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偿还。你要做的,就是珍惜自己,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心存感恩,生活总会给你最好的答案。文末点个,但愿大家捧着一颗初心,头顶天,脚踏地,行得端,走得正,站得稳。自问一生无愧事,死后方可对青天。不说悲,不说愁,一生故事独自守,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End-
作者:王勃,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你好,我是杨桃妈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