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岑巩岑巩喜见白水纸业兴

白癜风是怎么得的 http://m.39.net/pf/a_6559327.html

喜见白水纸业兴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自古以来,广东、福建盛产竹纸。在贵州,竹纸虽不如闽粤之地兴盛,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笔者一行造访贵州岑巩县龙鳌河畔的水尾镇白水村。此行的目的,只是为了一睹这里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法竹纸工艺。

在龙鳌河畔水岸,有一条旅游公路,直通白水村古法造纸的作坊区。沿着公路走进一个山湾,不远处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映入眼帘,那便是造纸作坊。走近时,作坊里传出类似竹篙划水的声音。向导告诉我们,那是匠人们舀纸浆的声音。

走进作坊,只见十几个中年男子正分列在浆池前,他们双手握着舀纸浆的容器,将乳白色的纸浆舀起来,倒在一叠叠四五寸高的纸面上。然后,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看着匠人们充满节奏感的动作、对舀出纸浆分量的精准把握,大伙儿都看呆了。

我们正看得入神,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叫黄和平,担任过白水村的村长,是村里竹纸工艺的第21代传人。

黄和平告诉我们,白水村的古法竹纸工艺已经传承了近千年。岑巩县古名思州,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之地。隋朝开皇二年(年),朝廷重臣田宗显入黔,竹纸工艺就是那时传过来的。

白水村坐落在鳌山脚下,鳌山上的鳌山寺建于唐朝天宝年间,是贵州境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患疟疾,久治不愈,后来是鳌山寺的通惠禅师给治好的。自此,鳌山寺庙名震天下,周边地区的香客纷至沓来,火纸需求量特别大,白水村的造纸业逐渐发展起来。

黄和平说,他的祖上是明末清初从湖南靖县来到白水村的。当时,吴三桂兵败衡阳,他的先祖跟随陈圆圆来到这里。陈圆圆隐居在距白水村3公里外的马家寨,曾在鳌山寺和平西庵出家。据说,陈圆圆在贵州境内有不少脚庵,这些脚庵日常需要大量火纸,这促进了白水村造纸业的兴盛。

另外,思州出产的思砚是“中国十大名砚”之一,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砚台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白水村造纸产业的发展。

今天,造纸技术越来越先进,这种传统造纸法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黄和平说,白水村的传统造纸业的确面临着发展困境,但近些年,在国家保护传统技艺、发展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这项古老的手艺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岑巩县借助打造“书法之乡”和“诗词楹联之乡”文化品牌的东风,多次举书法大赛类的活动,白水村造纸业从中获益很大。此外,很多人慕名来白水村参观,古法造纸已经成为村里的一道文化景观。目前,白水村家家户户都能造纸。

在作坊中,笔者与另外一位匠人———70岁的黄贵超聊了起来。他家三代14个人,除两个小孙子太小外,家里所有人都会这种造纸手艺。前些年,村里的造纸业不景气,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了。这两年,村里古法造出的竹纸销路很好,他家一年能挣五六万元。他说,等儿子、儿媳春节回来,会说服他们留下来继续从事这项手艺。

喜见白水纸业兴,但愿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能不断发扬光大。(杨元彬)

——摘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黔东南日报

天星乡:余贫困户变股东余亩集体土地变股权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融合发展抱团脱贫步伐,岑巩县天星乡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和“五融五帮”发展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探索“三变”改革和“五融五帮”发展模式,天星乡实现了户贫困户变股东,余亩集体土地变为股权,整合扶贫资金万元变股金,参与发展的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

在整合资源推进“五融五帮”工作中,天星乡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积极探索出了“三变”改革和“五融五帮”工作的“天星经验”。一是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异地投资脱壳”模式,采取异地投资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探索利益链接贫困户的“党社带动”模式,依托“村两委”、扶贫专业合作、扶贫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和致富能人,全方位、多形式将贫困户吸纳到产业扶贫项目中,实现融合发展、抱团脱贫;三是积极探索村企合作带动脱贫的“入股经营”模式,依托黔东南州龙头企业,整合村级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做大产业基地、做强龙头企业,实现公司盈利、村级创收、贫困户脱贫的多赢。

乡镇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战线,在推进“三变”改革和“五融五帮”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打破常规思维,勇于探索,苦干实干,以新的思路赢得新的成效,才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李元富记者李林果)

——摘自《黔东南日报》

黔东南日报

岑巩职校“控辍保学”早行动

新春来临之际,岑巩职校放假不放休,紧锣密鼓安排部署家访“控流”工作,要求做到“四认真、三不准、二全面、一共同”。即:认真宣传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家访笔记,认真填写家访登记表;不准流于形式走过场,不准接受家长宴请,不准娱乐打麻将;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共同商讨职业教育发展大计。

本次家访实行分片包村负责制,兵分12路,深入全县12个乡镇、家访学生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余份,受到家长好评,社会点赞。(夏湘华吴宪)

——摘自《黔东南日报》

黔东南日报

汪正清——村民身边的“”

这是一名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村医,31年来,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电话24小时开机,乡亲们一个电话,就立即上门诊疗,村民称他是健康“”。他,就是岑巩县平庄镇石门坎村(原师兆村)村医汪正清。

默默守护乡亲健康

50岁的汪正清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年至今,1多个日日夜夜,他一直坚守在石门坎村卫生室。走上行医这条路,与他执着的探求精神和为百姓服务的信念是分不开的。早年,汪正清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汲取医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怀揣医学梦想的他顺利通过了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取得了行医资格。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汪正清自筹资金,采购了药品及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成立了石门坎村卫生室,当起了老百姓口中的“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31年。

如今,汪正清高尚的医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附近的榜上村、平庄村、石阡县的茶园村等村的村民经常来找他看病,不管是头疼脑热的小病,还是脑中风、心肌梗塞等较重的疾病,乡亲们总是愿意先让他瞧上一眼。不仅如此,汪正清还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及村委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为村内老人健康体检,进行心肺听诊、测量血压;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定期检查,并提出治疗建议和康复方案。及时送发各种宣传资料,向村民宣传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此外,汪正清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医疗卫生法规来规范医疗活动,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及过期药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多年没睡过囫囵觉

当了31年村医,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保证了这一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汪正清的心里,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平时只要有人求助,无论风霜雨雪,他都会背起药箱就出发。为了避免乡亲们遇到突发情况时联系不上自己,汪正清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在卫生室的墙上,电话一来,他就立即上门诊疗。在乡亲们眼中,汪正清就是他们的“”。急病人之所急。“汪医生,您快来吧,我爸突然一口气喘不上来了……”去年冬天的一个夜里,汪正清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大湾组70多岁的吴武(化名)半夜突发气管炎。在初步了解病人的病症后,考虑到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汪正清一边抓紧时间赶往患者家中,一边拨打镇卫生院电话。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吴武终于转危为安。“多亏了汪医生,现在我时不时来卫生室跟他聊聊近期的身体情况,也学习学习他这里张贴的一些疾病预防办法。”吴武感激地说。

一天24小时,汪正清很少有闲着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冬春季节急性流感高发期,一天接诊二三十人。31年来,除了吃饭的时间,汪正清都待在卫生室,就怕自己一时不在,错过了为村民治病。“虽然家里的事情一点也靠不上,但家人还是非常支持我的,有时候在家好不容易干点活,一个电话来了,家人就催着我赶紧去。”汪正清说,过年过节是最忙的时候,大年三十出诊也是家常便饭。也正因为如此,汪正清落下了夜里睡不安稳的毛病。多年来,汪正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奉献,视病人如亲人,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

行医到老学到老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他认为,作为一名村医亦是如此,行医到老,也要时刻“充电”。“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去看书,平时有空我就多看书,以备不时之需。”汪正清如是说。工作至今,他一直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钻研中医学,研读各种医学书籍,并记了大量笔记。

从医多年来,汪正清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接诊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最大限度避免误诊误治。他牢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服务品质。(周锋)

——摘自《黔东南日报》

策划:陈永祥

审核:杨政权

编辑:张超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qiucz.com/glyy/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