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4日-16日,第9届亚洲炎症性肠病大会(AOCC)于羊城广州盛大召开,在15日的“改变疾病进程:早期CD治疗策略”的学术专场中,会议邀请到医院吴开春教授担任主席;并邀请本届AOCC大会主席、医院陈旻湖教授对此次会议致辞。
作为本次国际会议的东道主,陈旻湖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C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通过此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分享、讨论,为CD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随后国际著名专家DavidRubin和国内多位专家,结合多个临床真实案例,围绕IBD的治疗目标和生物制剂早期使用策略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与交流。明确IBD治疗的“终极目标”,
以达标治疗策略达到满意的疗效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DavidRubin教授首先以“IBD的终极治疗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为题作报告,Rubin教授指出了目前IBD治疗仍面临着的诸多挑战,如无法彻底治愈、缺少特异性的可靠生物标志物来指导治疗、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原发或继发性失应答率较高等。虽然面临这些挑战,但医生和患者仍应步步为营,以治疗应答为起点,以实现持久的疾病控制为目标,实现IBD治疗的“长治久安”。图1IBD疾病治疗的慢性控制模型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不断进步,IBD的治疗目标也不断升级。临床工作者应首先区分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通过快速诱导患者达到缓解,并在采用客观指标评价疗效的同时,将疼痛、排便次数、直肠出血等患者报告结局纳入评价体系;治疗应尽量实现“无激素的缓解”,并向着改变IBD疾病进程的方向努力,避免患者住院、手术、因药物治疗或疾病本身导致的并发症,同时尽量减少治疗的经济开支[1]。为实现这些治疗目标,可参照近年来多种风湿和免疫性疾病中出现的“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策略,即首先确定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乃至改变疾病进程的目标,如“控制疾病症状+生活及社会功能正常化+预防器质性病变”,而后不断评估患者病情,在治疗过程中相应调整疗法,直至实现达标[2]。图2IBD达标治疗的路线图
国际IBD研究组织(IOIBD)也已经提出“IBD的治疗目标选择”(STRIDE)共识[3],将治疗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指导医生和患者逐步实现达标治疗,还制定了IBD疾病修饰性治疗临床试验中,选择研究终点的专门共识[4]。图3年IOIBD提出的STRIDE-2治疗目标目前已有多项生物制剂治疗CD的临床研究开始实践达标治疗模式,其中乌司奴单抗的STARDUST研究,首次以内镜下应答(SES-CD评分改善≥50%)作为指导达标治疗的依据,对比乌司奴单抗达标治疗(T2T)与常规标准治疗(SoC)的差异。年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年会公布的研究48周疗效数据显示,随机接受T2T的患者比SoC更有可能获得内镜下应答,T2T组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更容易实现内镜下应答:▎更长的疾病持续时间(>79个月);▎较低的临床疾病活动度(CDAI≤);▎正常粪钙卫蛋白(Fcal)水平(≤);▎较低的内镜下活动度(回肠SES-CD≥4或结肠SES-CD≥6);▎有狭窄/瘘管病史或腹腔内脓肿发生的患者[5]。为进一步改善IBD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还需加强医患双方之间的沟通,明确达标治疗中的缓解定义,合理设置对治疗效果的期待,以实现达标治疗过程中的精诚合作。从临床真实案例看
早期CD患者的生物制剂治疗
接下来,国内外专家分别分享了各自CD治疗的真实案例和真实世界使用经验,首先是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DavidRubin教授分享的一例真实案例,该患者为28岁女性,3年前出现肛周脓肿及腹泻症状,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经内镜检查确诊CD,磁共振成像(MRE)提示22cm肠段存在肠壁增厚及信号增强。对患者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并予肠溶缓释布地奈德及甲硝唑治疗,此后开始使用乌司奴单抗单药治疗(起始静注mg,此后每12周皮下注射90mg)。乌司奴单抗用于未接受TNF抑制剂治疗CD患者的疗效,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被证实,且一项对关键临床研究UNITI-1/2及IM-UNITI的事后分析显示,乌司奴单抗对存在肛周脓肿的CD患者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并有改善患者肛瘘应答率/愈合率的趋势[6],多中心、真实世界BioLAP研究也证实,乌司奴单抗对难治性肛周CD患者有较好的疗效[7]。图4乌司奴单抗有改善CD患者肛瘘愈合率的趋势本例患者使用乌司奴单抗治疗后,肛周脓肿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停止引流和抗生素使用;治疗6个月后的结肠镜检显示,患者回肠末段的阿弗他溃疡5个,内镜下见慢性改变。IM-UNITI研究开放标签扩展阶段的数据显示,乌司奴单抗在维持治疗中也有良好疗效,能够诱导并维持患者的内镜下改善,部分患者治疗44周时可实现黏膜愈合[8]。患者的生活和社会功能也在治疗后得到恢复,已结婚并考虑备孕,维持治疗应作相应考量:一项美国真实世界观察性研究显示,IBD孕妇孕期接受生物制剂、别嘌呤单药或联合治疗,不会增加胎儿畸形、自然流产、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9],乌司奴单抗治疗IBD、银屑病患者的相关分析也显示,未发现孕期用药与新的安全性信号有关[10]。大连医院王英德教授分享了一项所在中心使用乌司奴单抗,治疗IBD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分析,研究纳入年4月-年10月期间,使用乌司奴单抗治疗的27名患者(23例CD、4例UC),其中19例(82.6%)CD患者为未接受过TNF抑制剂治疗的初治患者,患者基线特征如下表所示。表例CD患者的基线特征从乌司奴单抗治疗第8周开始,就可观察到患者临床结局的显著改善,治疗8周时91%的CD患者实现临床应答,59%达到临床缓解,60%(3/5)达到内镜下缓解;7例肛周CD患者全部实现瘘管应答,其中2例瘘管完全愈合;6例有肠外表现的CD患者症状均有改善,患者C-反应蛋白、CDAI及IBDQ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患者自行报告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图5CD患者接受乌司奴单抗治疗后疗效医院安萍教授也分享了一例乌司奴单抗治疗CD的真实案例,患者为20岁女性,因“腹痛6个月、血便20天”就诊,患者自诉过去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餐后加重,未就诊特殊治疗,本次入院前20天出现血便,3-4次/天,医院服用抗生素治疗后未好转,患者个人史及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常规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粪常规见白细胞(3+)、红细胞(+)、潜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x/L,C-反应蛋白70.2mg/L,红细胞沉降率72.00mm/h,白蛋白30.3g/L;内镜检查见升结肠鹅卵石样改变、深溃疡、肠腔狭窄,Mayo内镜评分3分,组织学检查见样本内存在假幽门腺化生、隐窝炎及非干酪性肉芽肿;乙状结肠糜烂且有浅溃疡,直肠齿状线以上段有深溃疡;影像学检查见肠壁不对称增厚、信号增强,回肠末段及升结肠管腔狭窄,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图6内镜下患者升结肠、乙状结肠的典型CD样改变综合以上检查检验结果,患者初步诊断为CD(A1L3B2,重度),采用完全肠内营养(EEN)并行乌司奴单抗单药治疗(起始静注mg,此后每12周皮下注射90mg),患者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治疗4周时血便即消失,治疗16周时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改善,内镜检查Mayo评分降至1分,升结肠无狭窄,乙状结肠及直肠病变也有改善,遂继续每12周给药乌司奴单抗维持治疗至今,该病例提示乌司奴单抗对重度CD患者一线治疗效果良好。图7患者治疗16周时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总结
吴开春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IBD生物制剂治疗的快速进展,对治疗策略和目标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临床工作者需要顺应潮流,调整对IBD管理策略的认知和实践,尽早使用乌司奴单抗等安全、高效的生物制剂,并以达标治疗的策略指导用药,追求最佳的疾病控制效果,从而改善CD患者的长期预后,让患者健康、正常地生活。参考文献:1.RubinDT,HanauerSB,LichtensteinGR,etal.Refiningtreatmentparadigms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assessingtheoptionsforindividualizedtherapy[J].The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Supplements,,3(3):4.2.SofiaMA,RubinDT.Currentapproachesforoptimizingthebenefitofbiologictherapyinulcerativecolitis[J].TherapeuticAdvancesinGastroenterology,,9(4):-.3.TurnerD,RicciutoA,LewisA,etal.STRIDE-II:anupdateontheSelectingTherapeuticTargets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TRIDE)initiativeofth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theStudyofIBD(IOIBD):determiningtherapeuticgoalsfortreat-to-targetstrategiesinIBD[J].Gastroenterology,,(5):-.4.LeBerreC,Peyrin-BirouletL,SandbornWJ,etal.SelectingEndPointsforDisease-ModificationTrials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theSPIRITConsensusFromtheIOIBD[J].Gastroenterology,,(5):-.e21.5.DaneseS,VermeireS,D’HaensG,etal.OP35Effectofmaintenanceustekinumaboncorticosteroid-freeendoscopicandclinica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