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多由肛门痈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所致。西医称之为肛瘘。本病发病率高,在肛门直肠疾病中仅决于痔,居第2位,肛漏多由原发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其临床特点为肛周反复流脓水、疼痛、瘙痒,并可从流脓外口触及或探及管道通向肛内。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诊断为肛瘘。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凝血功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腹部超声、腔内超声、盆腔影像学检查(CT或MRI)等。
二、情志调护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
2、疼痛不适时可听音乐,看电视,或与家属、病友聊天,以分散注意力。
3、家属多陪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三、起居调护
1、注意休息、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3、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忌久坐、久立或久蹲,坐位时最好选用"O"型软坐垫。
4、术区结扎线完全脱落后指导患者行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四、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之品,加强营养、多饮水、多吃含纤维素和脂肪的食物,如粗粮、薯类、蔬菜、水果等。可常饮些药饮等。忌生冷、辛辣、刺激、肥甘之品、戒烟酒。
1、香蕉2个,荸荠克,梨1个,洗净食用,用于痔疮出血者。
2、黑木耳6克,柿饼50克,红糖50克,每天1剂,煮汤服食,连用5~6天。
3、湿热下注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菜花、扁豆、冬瓜、粟米等。食疗方:粟米粥。
4、正虚邪恋证:宜食扶正祛邪的食品,如大枣、木耳、藕、豌豆等。食疗方:大枣滋补粥。
5、阴液亏虚证:宜食养阴生津的食品,如百合、银耳、核桃等。食疗方:百合银耳羹。
五、气功调护
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内扣,两膝微屈并稍内扣,使裆圆,两手自然下垂,身体中正,全身放松。调匀呼吸,舌头抵上腭,目光由远及近,轻轻闭上,意守丹田。吸气时两膝缓缓伸直,两脚柱地,两手用力握拳,两肩顺势上耸,牙关紧闭,同时腹部内收,肛门内缩上提,如强忍大便状,稍停;呼气时两膝屈曲,下腹部充气,两手放松还原。如此一吸一呼为1遍,共做36遍。
六、中药外用
1、苦参汤煎水坐浴,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2、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各30克煎水,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汁乘热敷患处。
七、中药熏洗法
1、适用于手术前后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以缓解症状。
2、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3、推荐方药: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
4、上药装入纱布袋中,将药袋置于盆中,用沸水ml冲泡,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
八、中药外敷
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治疗。
九、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剂、康复新液等。
十、中成药推荐
1、槐角丸,每次1丸,每天2~3次。
2、脏连丸,每次3~9克,每天2次。
3、便秘时可服麻仁滋脾丸,每次1~2丸,每天1次。
4、痔漏丸,每次1丸,每天2次。
十一、其他调护
1、术后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加强营养。忌辣椒、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及羊肉、荔枝、桂圆等大热之品。
2、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防止大便干结,损伤肛管,造成感染。
3、养成便后洗净局部或每日早晚清洗肛门的习惯,保持肛门清洁。
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肛周溃口流脓
(1)观察脓液的颜色、性质、量。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2、肛周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大肠俞、天枢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交感、神门、皮质下、三焦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物理治疗。
十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术后疼痛。
(1)可采用移情调志法。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上屏尖、脑、神门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关元等穴。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外用中药的使用
注意事项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外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中药熏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