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医院院长兰平教授
博导,中山大学名医,医院院长,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卫计委结直肠肿瘤诊疗规范制定专家。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医学志愿者与社会工作协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任《外科学》教材(人卫社)编委兼秘书长,《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杂志》副主编。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丁颖奖、中山大学芙兰奖、中国医师奖等20多个奖项。发表论著篇,SCI收录50余篇。
长期从事食道、胃肠、胰腺外科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擅长于食管癌、胃癌、小肠肿瘤及结直肠癌等常见手术和高难度手术。对结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的外科治疗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便秘、慢性腹泻、痔以及肛瘘等肛直肠良性疾病有独到见解。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直线上升,有统计说,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结直肠癌。而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州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50%,排在了广州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其中90%查出时已是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作为一名和消化道肿瘤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外科专家,兰平教授对付这个“恶魔”有什么制胜的武器?他的病人为何在切除了消化道肿瘤后,医院做医务志愿者?在医患矛盾这样紧张的今天,许多医生不再让自己的子女选择学医,而兰平教授却为何没有反对自己的女儿读医?
关于预防
“我50岁时做了肠镜,发现了息肉”
作为一名消化道外科专家,兰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很少谈手术,而是一次次地呼吁公众要有体检意识,预防结直肠癌。兰平教授说:“我们常常说消化道肿瘤是‘富贵病’,与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有关,美国人比我们更有钱,饮食习惯未必比我们健康,而这20到30年里,他们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却一直在持续下降,这与他们的国民健康素质在不断提高有关,其中就包括50岁时接受肠镜检查。”
诊室里、饭桌上、球场边……兰平教授利用一切机会给人“洗脑”,“怂恿”他们去做肠镜,结果,不少人都查出了问题。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50岁时去做了人生第一次肠镜检查,结果查出了两个息肉,一个是炎症性息肉,一个是腺瘤性息肉。他解释,炎症性息肉可以不去管它,但腺瘤性息肉却是个“定时炸弹”,一般来说7到10年后就可能发展为癌,快的话可能只需3到5年。
可以这么说,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为癌,但绝大部分结直肠癌都是由息肉发展而来,可见早点“揪出”息肉有多重要。做肠镜检查时发现了息肉,处理方法非常简单,医生可以立即通过肠镜把它们切下来,这就意味着阻断了它们发展为结直肠癌的进程。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也可以有效阻断的,从这点上看,结直肠癌和其他癌症相比就“没那么可怕”。美国医学界提出,50岁的普通人应该做第一次肠镜。而中国人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早12-18年,故也有说法是提倡40岁后做第一次肠镜检查。兰平教授解释说:“如果你的排便习惯不好,最好40岁做肠镜;对于排便很规律的人,可以稍晚一些,但最晚不要晚于50岁。”如果没有发现息肉,可以5-10年后再检查。如发现息肉,则要及时切除并追踪检查。
关于治疗
“无论你的病情怎样,别轻言放弃”
和其他许多癌症相比,结直肠癌的“没那么可怕”还体现在治疗效果上。兰平教授介绍,结直肠癌的总体效果是不错的。对于早期结直肠癌,五年存活率可达到90%;对于中期结直肠癌,五年存活率达70%;对于晚期结直肠癌,五年存活率也能达到30%-40%。当然,要取得这样的治疗效果,前提是要接受以手术为主体的、科学的综合治疗。
就在几天前,兰平教授刚刚接诊一位40多岁的结直肠癌患者。一提起他,兰平难掩惋惜之情。这个病人是三年前确诊结直肠癌的,拿到诊断书后,他并没有选择住院手术,而是回了家,四处遍访“名医”,搜寻“偏方”。最后,他选择追随一位“中医大师”,并按照这个“中医大师”的教导,不出门在房间里天天用艾蒿熏蒸。可病情一天天加重,直到最后已经出现严重贫血,快要危及生命的时候,医院治疗。
看到这,会有读者嘀咕,因为兰平教授是西医,才反对中医的吧。对此,兰平教授解释,他并不反对中医,恰恰相反,在临床治疗上他们还常常借助中医,比如说中医在术前、术后或放化疗期间调整病人的免疫力,改善全身情况,的确非常有优势。不过,根据结直肠癌的特点,它目前的规范化治疗应该是以手术为主体,同时结合其他方法的综合治疗,而不是仅仅靠喝几副汤药、几个偏方,就能让肿瘤消失了。
有部分患者知道自己是晚期结直肠癌,认为治疗只会导致“人财两空”,医院都非常排斥。“我想提醒的是,无论你的病情怎样,别轻言放弃!”兰平教授解释说,对于不同阶段的结直肠癌病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晚期病人,治疗不仅仅意味着一定程度延长生命,更意味着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让生命更有尊严。
关于志愿工作
“让蒙福成为祝福”
在兰平教授的积极倡导下,他所在的医院四年前成立了“医务志愿工作部”,招募医学院的医生、医院年轻的医生护士以及社会人士,为就医的患者提供义务服务,包括门诊就医的指引、病人的心理疏导等。已故的80多岁的洪老师就是第一批志愿者中的一员。七年前,正是兰平教授为她主刀进行手术,自此结下不解的医缘。当她的病情好转后,医院,到病区中以“过来人”的身份,为那些还不能接受自己病情,或对治疗没信心的新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如今,这个志愿部注册的志愿者已有0多人。
中山六院还启动华南地区首个医疗行业“博士志愿者服务团”,在兰平教授的提议下,中山六院正在拍摄一部帮助医生和患者互换角色体验的“微电影”……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兰平教授对志愿工作、公益活动都特别热心。对此,他给出这样的解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志愿工作,一切都是因着名和利而行,那就不可救药了。特别现在的中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就会开始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的会选择纸醉金迷,让感官享受达到极致。也有的会选择‘让蒙福成为祝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应该引导人去选择后者。”
他补充说,在许多国家,参加志愿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甚至会得到奖励的,比如在求学、求职方面会更有优势,或者一定比例地免税,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加入志愿工作。这也应该是中国未来的方向。现在在中山六院,医生和护士如果积极参与医务志愿的话,在晋升职称上会得到额外的“加分”。他说,“我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医院开始吧。”
关于医患矛盾
“我女儿也选择了学医!”
对于正在拍摄的医患体验的“微电影”,兰平教授说,“医患矛盾的存在,很大部分是因为医、患双方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这部医患体验的微电影就是为了对此有所帮助。我们的家庭、社会的和睦也都需要这种互换体验。我一直鼓励我们的医生可以拿一个工作日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上班,一天下来,妻子就能理解‘老公为什么老是不准时回家’,孩子就知道‘我的妈妈有多了不起’了。”
在医患矛盾紧张的今天,许多医生不再让自己的子女选择学医,而兰平教授却并没有反对自己的女儿选择读医。兰平教授笑着说,这个过程其实还有些波折。女儿高考报志愿时坚持要学医,所填报的三个志愿都是医学院校。她选择学医,最重要的是基于爸爸的这个医生形象对于她一直是非常正面的,她也要效仿。
兰平教授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可是当女儿进入大学读了一两年后又后悔了,想换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比,作为一名医学生明显功课繁重很多,要面对大量的记忆和不停的考试。兰平教授说,作为父母这时要做的就是鼓励她再坚持一下,别轻易说放弃,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这其实也是他想对其他的医学生和年轻的医生说的。女儿顺利地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就在记者采访的当晚,兰平教授要送女儿去机场,她即将到美国读医学博士。兰平教授转述女儿的话,“在中国做医生的确有很多艰难之处,但未来一定是有希望的。”
(记者:陈辉通讯员:简文杨)
本期专家档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