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圈,大概意思是不要过早把屎把尿,会引起肛瘘罗圈腿。关于上述论调,有逻辑性错误,有话要说。
一:肛瘘,罗圈腿形成的原因。
首先,肛瘘主要和便秘有关,直肠脱垂更多和先天发育和营养不良有关。髋关节问题也是先天占部分以及后天抱养问题。当双侧关节出现发育不良那么有可能还会导致出现长短腿的问题。
在孩医院体检时,医生会让家长去做一个髋关节B超。这是排查一下有没有先天性的髋关节脱位的情况。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家长最早容易发现宝宝腿纹不对称,然后就诊,针对六个月以内的宝宝,现在较常用B超进行检查,并测量。而众多分型方法中,尤其以Graf法最实用。
Graf法将婴儿髋关节声像结果定性、定量描述分为Ⅰ~Ⅳ型。即GrafI型、GrafII型、GrafIII型、GrafIV型,其中GrafII型又分为a、b、c三种。
Ⅰ型(α60°、β77°)属于正常的。髋关节在临床和声像上都是成熟的。臼顶骨轮廓优良,骨顶外缘锐利成角(Ⅰα,β55°)或轻度变钝(Ⅰb,55°β77°)。臼顶软骨狭窄呈三角形,对股骨头有良好覆盖。
Ⅱ型:该型髋的骨性髋臼外上缘缺少钙化,骨顶轮廓发育缺陷的部分由软骨顶增宽充填,覆盖在股骨头上.分为4种类型。
(1)Ⅱa:指出生12周以内婴儿(α角为50°~59°)。根据Graf标尺规定,如α角在50°~59°,但大于周龄标尺所示最小值,则为Ⅱa(+),否则为Ⅱa(—)。例如,生后3周婴儿α角55°,大于标尺的53.5°刻度时,该髋为Ⅱa(+),如为52°,则为Ⅱa(—)。
(2)Ⅱb:指12周以上婴儿髋(α角50°~59°,β角55°),称骨化延迟型。
(3)Ⅱc(α角43°~49°,β角77°):与Ⅱb相比,反映骨性髋臼发育的口角减小,而软骨顶角度增大,股骨头主要由软骨顶覆盖,很不稳定,称为临界髋。
(4)Ⅱd:Ⅱc髋中的日角继续增大(77°)。股骨头将偏离由软骨顶和骨顶共同组成的髋臼弧心轨迹,软骨顶和盂唇向上外侧移位,声像上称为偏轨髋。
Ⅲ型(α43°,β77°)
Ⅳ型:该型髋的声学特点是股骨头脱位,表面只有薄层关节囊覆盖,髋臼唇盂和软骨顶也向原始髋臼的内下方移位。通常在单一冠状声像上,脱位的股骨头和髋臼不能同时完整显现,参考测量点难以辨认,所以,对Ⅳ髋不进行角度定量测量。
那么宝妈们在拿到报告后,记得看数值,只要α≧60度,β≦73度就是GrafI型了。属于正常范畴。GrafIIa型属于最轻微的髋关节发育不稳定,后面几个就需要根据医嘱戴支架了。
早期“O型”腿的形成
其实只要细心的妈妈,如果你观察过宝宝你就会发现,在他蹒跚学步的初期,腿型是不直的。这是因为,在孩子一岁左右学走路的阶段,他们是通过下肢的力量来支撑身体的。腿型在看来会有点“o”,这个在他完全掌握行走后会改变。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他的腿纹是否有变化,是否缺钙,是否佝偻病类就可以,另外宝宝的学步鞋也要合适。
第二:疖子、肛瘘的“真凶”在哪里?
如果宝宝屁股得了疖子,第一反应是这个宝宝皮脂腺分泌太旺盛,人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或久坐,摩擦等引起的局部细菌侵入。一般早期的热敷,给孩子局部涂点消毒的碘伏、鱼石脂软膏,红霉素软膏等配合局部消炎都可以缓解,如果这疙瘩有明显的波动感是需要考虑做个小口充分引流才可以痊愈的。而便秘的问题更多在于脾胃的虚弱有关系。
SO,只要不注意细节,脾胃虚弱,便秘,肛瘘,疖子一样发生。想要避免上述问题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选择好的尿不湿,尽可能选择透气性,薄款的。第二,由于宝宝月龄的增大,一次的尿量会覆盖很多,所以必须要及时更换,以保证干净干爽。特别是大便之后,更不能忽视。第三,对于不会行走阶段的月龄宝宝,长时间的久坐也会影响到屁股的“变化”,这个时候需要做的让宝宝接触的坐面尽可能“凉爽”,比如推车上铺一个凉席。第四,宝宝嗯嗯的便便不要长时间“藏在”尿不湿里,要清洗干净且保持干爽。第五,添加辅食后的宝宝要观察每天的尿尿颜色,一闻二看三判断。是否有口气?是否有尿黄?是否舌苔厚白等?以此来调整日常饮食和休息情况。
第三:关于孩子的如厕训练
国内观点孩子如厕训练基本发生在一岁以后。当孩子经历语言爆发期能够表达嘘嘘嗯嗯的时候开始去训练他。这个时候是主动如厕。但国外也有观点和实验发现宝宝三个月以后进行排便引导配合后期尿床的概率小很多。这个就发生在不同文化,养育环境下的观点。请注意,这里不是说三个月后就如厕训练,而是辅助配合。
拿luka举例,随着月龄增加和辅食形状的变化,他的大便形状也会发生变化,已经开始同大人一样。当他不会走的时候坐在那里拉臭臭一屁股把屎压扁坐下去其实内心是“omg”的。这个时候你要去试着观察自己的宝宝,比如我发现LUKA的表情会从月子里的啼哭到之后的呆若木鸡涨红了脸,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捕捉孩子的信号,他会换体位,比如坐地上的会爬,比如坐宝宝椅会烦躁。然后再看环境,如果这个时候,在家里,作为正常的反应,大部分的人会冲过去,抱到卫生间去清洗。这和国内当下被妖魔化的“把屎把尿”是否冲突?这是了解宝宝排便信号和辅助排便的方法。但我们一定不能说这是已经完成如厕训练了。在我看来如厕训练是30个月的luka有自我意识,会表达会跟我说我要嘘嘘,我要拉臭臭啦。然后到坐便器上自主完成动作,这才是主动式如厕训练的成果。而之前,我们做的无非是对一件事情的预判和提前的处理。如果用专业术语,我更愿意说这是辅助配合。比如提前清洗便便残留物,不让臭臭过久的呆在“尿不湿”里。
另外就是对于清洗的方法,清洗无非就是盆洗或者流水洗。当宝宝小月龄的时候,选择流水或者盆洗都不是难事。请记住,我用的是“难”字。这个阶段,宝宝是完全配合的。当孩子开始会蹬腿,大运动发展迅猛的阶段,宝宝的清洗方法取决于实施者。如果你能够掌握宝宝安全体位,在清洗的过程中保证孩子不会乱动。那么这个过程一定是愉快的。但如果孩子是不受控制,或者你无法掌握一个好的方法来制定和宝宝间的洗屁股约定,那么,这件事情就是“恐怖”的。
所以,很多妈妈会问到底孩子应该流水洗还是盆洗。这个是根据当下的情境、宝宝的配合度,你能够和宝宝的互动程度、宝宝的体重等来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无非掌握几点,第一,有便便时一定先擦拭干净再进行清洗。第二、擦过后的棉柔巾或纱布巾不要二次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第三,流水洗的时候如何在公用的洗水池保持干净且不交叉。有的家庭孩子洗屁股有固定的流水地方或者在放个洗PP的盆。有的会放一次性的袋子。其实方法很多,每个家庭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有一个宝宝十八个月,医院查看便秘问题。结果医生诊断为有痔疮。你很能想象这么小的宝宝会有痔疮。了解了下,有进行如厕训练,但比较抗拒,相对脾胃比较弱,人也瘦小。所以肛裂、直肠脱垂、罗圈腿这些问题不上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由原因的。
第五:如厕训练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需要用到哪些道具?
首先需要观察宝宝是否已表现出以下基本能力:
1.白天,宝宝的纸尿裤上2~3小时没有尿液,或小睡后纸尿裤是干爽的;
2.宝宝会用“尿尿”、“拉”等语言,或指着下腹部来表示自己的如厕需求;
3.宝宝开始出现模仿大人坐马桶的行为;
4.宝宝可以平稳地坐在小马桶上;能听懂家长的基本指令,动作协调;
5.有自我意识,希望独立控制、完成自己的事情。
那么家长就可以配合的几本关于马桶的绘本,一个神奇小马桶,示范动作来帮助宝宝实现如厕训练。
所以既不要危言耸听,也不要按部就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特性。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科学育儿方法就是最好的育儿经。
全城搜索位辅食宝宝
(扫码拼团,限前名)
活动时间:.5.19-.6.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