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由肛门直肠内口漏向肛门直肠周围并形成管道突破肛门周围皮肤形成外口造成的一种疾病。要治疗肛瘘无非就是要搞清楚内口的位置,瘘管的形态,外口的分布这3者之间的关系。内口的发生是肛瘘的策源地,肛瘘虽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但因病因,瘘管形态分布,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导致肛瘘治疗的复杂性,所以寻找肛瘘的内口仍是肛瘘治愈的关键。
要准确的找到肛瘘内口,从患者就诊开始就应该为怎样找到内口,选择怎样的手术方式开始努力了。术前应该详细的询问病史,做必要的理化检查,肛门磁共振,肠镜,X线造影,腔内超声及仔细的专科检查,术前占有尽可能多的病情资料对分析肛瘘的发病原因,发病类型等是很有必要的,为手术做下良好的保障工作。
术中常用的寻找内口的方法有:(1)指诊:从外口或盲道外侧段仔细循按。在临床带教中发现有些很明确的成熟的瘘管初学者也不能触及,他们往往采用点按的方法,所以不容易发现瘘管。如果能够采用滑动循按的方法就更容易发现。简单的肛瘘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容易找到内口,但有相当部分的肛瘘内口单行肛门内指诊并不能发现。当从外口触及瘘管向肛内伸展时逐渐不能触及时,则考虑瘘管比较深,术中当仔细探查。(2)提拉法寻找内口。尤其是对成熟的瘘管比较好用。沿外口隧道式解剖瘘管,并加以适当力量提拉瘘管,当瘘管比较简单时,在肛门内可及被提拉的凹陷处即是内口;当比较复杂的肛瘘则可通过提拉瘘管后,增加了瘘管的张力,更容易触及瘘管,并能快速判断瘘管的走向。(3)探针探查法。探针探查瘘管不仅可以找到确切的内口位置,还可以帮助了解瘘管的长短,深浅,走向,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在用探针探查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探针。探针有粗细,长短,软硬的区别,根据瘘管的情况具体选择;第二,当探针探入瘘管在接近内口的位置时即在第三间隙的位置,因为这个地方的瘘管最薄弱(即使是成熟的瘘管),很容易因探针的方向不对而找错内口。如果探针不能从外口探入确定内口时,可以通过探针反方向探入的方法来确定内口的位置(隐窝钩检查法);第三,当瘘管是弯曲的或多分支的,可以采取分段探查的方法。解剖出直行的瘘管,在弯曲或分支的瘘管拐点处,将瘘管壁部分剖开,然后将探针探入瘘管腔内继续寻找瘘管方向,直至找到内口。第四,在用探针寻找内口困难时,不要使用暴力探入,容易探成假支道;(4)窦道外口注水法。从窦道外口注入含亚甲蓝的双氧水或生理盐水,以明确窦道的内口。在窦道外口注水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亚甲蓝浓度不应过高,把溶液调成淡蓝色即可。当浓度过高时,蓝色液体冲出内口后可以把内口周围组织全部染色,而不能辨别内口的确切位置;第二,在向外口注入含有双氧水的亚甲蓝溶液时,一定要在直肠内塞入纱块予以保护,以防止双氧水进入直肠对直肠产生很大的刺激性。如果不慎注入,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第三,在向外口注入液体时,不可用力过大。当用力过大后,含有染色液体可能会破出瘘管,对周围组织染色,增加了寻找内口的难度。所以在注入液体时不可将外口完全压死,适当敞开外口;第四,对瘘管管道不通的瘘管,也可以通过分段注入液体的方法来帮助寻找管道及内口。即使内口没有染色或不通,也不能代表没有内口;第五,在向外口注入液体时,切忌不要压迫瘘管管道或内口,因为瘘管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闭合。在暴露肛门内口时要选择合适的肛门镜,如果肛镜过大,会对内口产生压力,导致内口区产生高压,液体不能顺利流出内口;第六,对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来配制染色溶液的问题,个人喜欢用双氧水,因为双氧水与组织相遇后产生大量气泡,气体比液体更容易通过比较狭小的瘘管管腔。(5)肛镜检查法。在寻找内口时往往需要肛镜以暴露内口,有部分内口可以通过观察,如有红肿,溢液,或压迫瘘管内口出有脓液可明确观察到内口。(6)规律判断法。有SalmonLaw,Parkmethed,Goodsall规律,常用的还是Goodsall规律:于肛门中央水平画一横线,如肛瘘外口位于此线前方,或肛门横线上,且距肛缘2.54~3.81cm以内时,则管道较直,内口居同位齿线区;如外口位于此线后方,则主管弯曲,内口居后中位齿线区;如外口距肛缘超过2.54cm~3.81cm,无论外口居此线前后,则主管均弯向后中位,瘘管弯曲或为马蹄形。当在手术实践中,发现瘘管形态不按规律行走时,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以免发生错误判断。(7)解剖学切除法。经过上述方法的不能确定内口时,可通过仔细行瘘管解剖学剥离,大多可解剖至内口位置。
对每一台肛瘘手术都应像一场考试,需要平时对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解,并对病情资料详实的复习,以及在术中较好的临场发挥,才能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所最求的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