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手术有可能损伤相关盆底组织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子宫切除术属于妇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备受医疗界重视。朱兰对中国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43%~76%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约有1/3需行二次手术治疗。可见盆腔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盆腔器官脱垂。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医生Petros和Ulster首次提出整体理论,如何有效的进行盆底复健,恢复盆底结构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已被纳入妇产科工作的重要范畴。诸多研究显示,单纯切除子宫或阴道前后壁修补对盆底功能恢复无任何意义,盆底重建术利用网片修补病损韧带、筋膜,从解剖学上恢复盆底吊床结构达到功能复健,如果盆底肌肉功能得到改善会更加有利于盆底复健工作。
ICI和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医疗优选研充所(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linicalExcellence,NCE)建议轻、中度SUI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非手术治疗(盆底康复)应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而对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主要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或者不愿意非手术治疗的有症状的患者,最好为完成生育且无再生育愿望者。并无证据表明手术能给无症状POP患者带来益处,反而增加手术带来的风险。研究表明,盆腔术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
研究选取90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试验组(n=45)。两组患者均在术后进行常规盆底肌锻炼,共计12周,之后试验组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治疗(采用伟思MyotracinfinitiEncoder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加拿大ThoughtTechnology公司生产)12周,而对照组则未再进行任何关于盆底功能康复的治疗。
结果显示:
1.随访两组患者至术后3个月时,盆底肌力级别,阴道静息压、收缩压及收缩持续时间,SUI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盆底肌力级别及SUI分度均优于对照组,阴道静息压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性生活总体满意率亦较对照组高,且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两组患者分别至术后3及6个月时,POP-Q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得出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是早期预防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简单。
文献来源:郭广林,洪莉.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12(4):-.
2.盆底重建术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分析
研究回顾性分析盆底重建术患者43例,术后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与对照组20例,研究组于盆底重建术后3月根据伟思生物刺激反馈仪SAGlazer评估结果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阴道内置电极,指导患者按照相应生物反馈模块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每次治疗20~30min,每周2次,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嘱患者回家后坚持盆底肌主动锻炼,每次收缩持续5s,放松5s,每次20min,每周2次,持续练习。观察组术后无特殊治疗。
结果显示:
术后3、6、12月随访两组盆底肌电值、肌力提升和P-QOL量分,结果与术后3月组比较,研究组术后6、12月盆底I、Ⅱ类肌纤维电位值、肌力均呈上升趋势,P-QOL量分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得出结论:
重建术虽然使盆底器官解剖复位,但没有改变盆底肌肉组织特性,盆底肌表面
肌电值与肌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P>0.05)。盆底重建术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提升盆底肌表面肌电值与肌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期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有待更多的数据进一步证实。
文献来源:李凡,周萍.盆底重建术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1(4):-.
3.生物刺激反馈仪在肛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研究选取例20~60岁的肛瘘患者,均通过伟思生物刺激反馈仪SA进行肛门功能评估,肛门功能正常者入组。治疗组:52例,术前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进行连续5次(1个周期)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然后进行瘘管切除手术,术后1周进行肛门功能评估,术后1个月开始进行4个周期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52例,进行肛管切除手术。分别于3、6个月、1年再次进行评估,对照Williams评分法进行评分并得出分级结果。
结果显示:
术后第3个月,治疗组患者肛门功能Williams评分C级以上达到98.1%,而对照组C级以上只有84.6%,治疗组患者肛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治疗组患者肛门功能Williams评分C级以上达到%,而对照组C级以上只有86.5%,治疗组患者肛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治疗组患者肛门功能Williams评分C级以上达到%,而对照组C级以上只有88.5%,治疗组患者肛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得出结论:
生物刺激反馈仪可作为改善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生物刺激反馈仪的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创伤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同时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和由此带来的恐惧心理,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文献来源:叶俊华,黄明华,赵海生.生物刺激反馈仪在肛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11(4):-.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