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O克罗恩病诊治进展全肠内营养肛

ECCO会议播报第2篇

ECCO克罗恩病诊治进展:全肠内营养、肛瘘、粪钙卫蛋白和术后复发

一、饮食、营养与IBD

完全肠内营养剂可用于治疗成人克罗恩病

会议摘要编号:DOP01

研究背景:

克罗恩病(CD)是一种令人逐渐衰弱的肠道免疫性疾病,澳大利亚目前有4万多名CD患者。

完全肠内营养(EEN)是治疗儿童CD的一种有效且基本无风险的治疗方法,有效率约80%。

尽管EEN在成人CD中也可能有效,例如降低对激素和手术治疗的风险,但EEN治疗的患者耐受性仍是主要存在的障碍,患者退出率高达40%。

另外,缺乏营养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也会影响成年CD患者接受EEN治疗。

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为期6周的EEN治疗对成年CD患者的症状、营养和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此外,还评估是否有超过80%的成人CD患者可以坚持EEN治疗。

研究方法:

在年3月至年9月期间,纳入活动期成年CD患者接受经口EEN治疗6周,期间每周一次专业营养指导和教育。

在这6周期间,患者%的营养需求完全来自配方营养液。

使用配对t检验,在基线和EEN完成时分别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粪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和体重。

通过CDAI疾病活动指数,来评估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了27例成年CD患者,平均年龄45岁,女性占63%,其中52%患者粪钙卫蛋白水平≥ug/g

93%的患者正在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

结果显示,85%患者成功坚持了6周的全肠内营养(EEN)治疗。

在为期6周的肠内营养治疗后,有74%患者达到临床缓解(CDAI),大多数(77%)患者的CDAI评分有了巨大改善。

从数值趋势方面来看,回肠型(L1)CD患者相比,结肠和回结肠型(L2和L3)CD患者临床应答的比例更高,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

此外,粪钙卫蛋白的改善也显示出相似的趋势,结肠和回结肠型(L2和L3)CD患者改善程度更高(p=0.)。

CRP、白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未见不同类型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血小板水平和体重下降方面,结肠和回结肠型(L2和L3)显示更好的改善趋势。

30%患者在接受EEN治疗期间更换药物。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大多数成年CD患者可以坚持全肠内营养(EEN)治疗。EEN在协助CD患者达到临床改善方面具有优势。

二、IBD治疗药物进展

维多珠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周瘘管的疗效和安全性:ENTERPRISE研究结果

会议摘要编号:P

研究背景:

克罗恩病(CD)肛周瘘管的治疗目前比较挑战。

维多珠单抗(VDZ)是一种肠选择性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CD患者。

ENTERPRISE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4期临床试验,用于评估维多珠单抗治疗瘘管性CD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中度至重度活动性CD且存在1-3个活动性肛周瘘管的患者,在第0、2、6、14和22周静脉注射维多珠单抗mg(标准方案)。

除此之外,另一个方案是6周和14周之间,在第10周额外静脉注射一次维多珠单抗(第10周强化方案)。

主要疗效评估终点,是第30周时活动性瘘管数目(手指轻压有渗液)较基线相比减少≥50%的患者比例。

次要疗效终点,是22周和30周两个时间点活动性瘘管数量较基线减少≥50%的患者比例,以及在30周时瘘管闭合的患者比例。

在整个研究随访期间,数据缺失的患者将被视为无应答。

通过盆腔增强MRI,评估了患者的肛周疾病活动指数(PDAI),肛周疼痛评分和VanAssche评分。同时还评估了治疗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

共纳入28例基线≥1的活动性瘘管的CD患者,病史中位时间8.5年,其中78.6%之前经历过抗-TNF治疗失败。

在基线,两个方案中分别有21.4%和14.3%患者基线同时使用激素,28.6%和21.4%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

在治疗第30周,所有患者中有53.6%患者活动性瘘管数量减少≥50%,其中标准方案组64.3%,第10周强化方案组42.9%。

在30周治疗期间,达到瘘管应答患者比例迅速增加,并保持较高水平。有46.4%的患者,在第22和30周均达到活动性瘘数量较基线减少≥50%。

在治疗第30周,42.9%的患者观察到所有活动性瘘管全部闭合。

PDAI评分、肛周疼痛评分、VanAssche、盆腔MRI对比增强平均,均观察到与基线相比的改善。

没有观察到之前未出现的安全性信息。

结论:

接受维多珠单抗(VDZ)治疗的CD肛瘘患者中,30周超过一半的患者活动性肛周瘘管数量减少≥50%。

早在治疗第2周就可以观察到瘘管渗液和相关瘘管症状的改善,并一直持续到第30周。

三、IBD疾病和疗效评估

诊断后12个月粪钙卫蛋白正常的克罗恩病患者未来疾病进展的风险较低

会议摘要编号:DOP11

研究背景:

之前有研究证实,粪便钙卫蛋白(FC)水平与CD内镜下炎症表现得一致性很高。

与仅基于症状调整治疗策略相比,结合FC水平来调整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提高12个月的黏膜愈合率。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诊断后12个月内粪钙卫蛋白水平μg/g的CD患者,未来是否CD疾病进展风险较低。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在IBD三级治疗中心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年至年之间诊断的CD患者。

筛选出诊断时FC水平μg/g,且在诊断的前12个月内至少接受过1次随访的CD患者。

主要研究终点为是否发生疾病进展(蒙特利尔疾病分型由B1至B23,或B2至B3,或新发肛周疾病)、手术、住院的综合疾病进展。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年。

43.5%(/)的患者,在CD确诊后12个月内达到了粪钙卫水平正常(μg/g)。

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CD诊断后12个月内粪钙卫蛋白正常的患者,发生CD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更低(HR=0.,95%CI:0.-0.,p0.)。

诊断第一年内FC正常的患者,未来2年,5年和7年的累积疾病进展率分别为7.8%、21.4%和29.9%;

诊断第一年内FC未正常的患者,未来2年,5年和7年的累积疾病进展率分别为22.8%、50.7%和60.5%。

无论是病变范围、疾病行为、新发肛周病变、住院和手术,粪钙卫蛋白(FC)正常可以降低上述所有类型的CD疾病进展风险。

诊断后3个月内开始使用生物制剂,是CD患者12个月内FC恢复正常的最强相关因素(OR=4.,95%CI:1.-11.,p=0.)。

结论:

诊断后12个月内粪钙卫蛋白恢复正常,可降低CD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这项研究的数据对CD早期“达标治疗”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医生需要考虑,在CD患者诊断后1年内尽快达到黏膜炎症消退(将粪钙卫蛋白作为生物标志物),这将对未来患者的疾病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四、优化IBD疾病管理

克罗恩病患者回肠切除术后一个月进行内镜评估可预测术后复发风险

会议摘要编号:DOP23

研究背景:

内镜检查目前是评估克罗恩病(CD)术后复发的金标准,且术后内镜复发通常遭遇临床症状复发。

但是,CD术后首次内镜评估的最佳时机尚不清楚。

现有的多项研究评估了CD术后3、6或12个月进行首次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内镜复发率很高,这意味着上述时间点的内镜检查可能会延迟干预和治疗。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D术后1个月内镜复查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并确定相关因素。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年至年间接受回盲部切除的CD患者,术后4-5周进行结肠镜检查。

主要评估结果,是术后12个月内镜复发率,临床复发率或术后12个月内再次手术率。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鉴定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了84名复合标准的CD患者。在CD术后4-5周进行了84次结肠镜检查中,没有发生内镜并发症。

首次内镜检查结果发现,,吻合口溃疡53.6%,新回肠末端溃疡19.0%,吻合口水肿59.5%,轻度吻合口狭窄8.3%,新回肠末端轻度狭窄3.6%。

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散发溃疡与术后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性(HR=2.,95%CI:1.-6.;P=0.)。

使用Rutgeerts评分来定义内镜检查结果,显示:i0占44.0%,i1占4.8%,i2a(不包括吻合口溃疡)占34.5%,i2b占13.1%,i3占7.1%。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Rutgeerts评分≥i2a与术后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性(HR=3.;95%CI:1.-8.;p=0.)。

结论:

CD肠道切除手术后4-5周,进行内镜检查是安全的,且内镜检查可以预测术后复发的风险。

因此,CD手术后较早进行内镜检查可能更有利于尽早调整治疗。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ECCO会议报道回顾(点击回看):

[1]带您抢先眺望世界最前沿:ECCO会议进入倒计时点击阅读原文进入ECCO会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qiucz.com/glcx/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