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痔疮,约占肛肠疾病发病率的3.60%,肛瘘发病的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克罗恩病和糖尿病患者是肛瘘的高发人群。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就像是在直肠内壁与肛周皮肤之间开辟一条“隧道”,大部分肛瘘的形成是由于肛门直肠脓肿破溃后引起,脓肿向周围扩散,穿破皮肤形成内外相通的“隧道”。肛瘘的主要症状是肛门周围反复流出少量的脓性、血性、黏液甚至粪液,因此肛瘘俗称“老鼠偷粪”。
肛瘘一般不会自愈,药物也起不到根治的作用,因而必须要手术治疗。肛瘘治疗的关键是对内口的处理,手术时不能确切找到内口,或内口处理不合理,是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即便外口可能暂时愈合,但因直肠、肛管处的入口仍然存在,肛瘘仍然容易复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盆底超声和肛管磁共振开始应用于复杂性肛瘘的术前评估,显著提高了瘘管形态学评价的准确性。近年来,由于越来越重视对肛门功能的保护,各种“括约肌保留技术”的开展成为复杂性肛瘘治疗的新热点。人们追求更小的切口、更小的创伤、更短的愈合时间,是名副其实的“小时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