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
作为广州消化疾病周的重头戏之一,炎症性肠病(IBD)专场会议于白云会议中心深圳厅盛大开幕。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近名IBD专业内外科医生参会。
炎症性肠病专场会议由大会主席胡品津教授致开幕词。胡教授提到,炎症性肠病是一类以“复发—缓解”为特点的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致力于为IBD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在研究中探索出了多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并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它们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确证。本次会议的主题聚焦于目前国内外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前沿,集中内、外、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团队的力量共同剖析,集思广益,期待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荡出智慧的火花。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是一个要严格达到的目标,还是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弹性考量呢?对此,胡教授认为,目前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是达到黏膜愈合,这有利于患者维持长期缓解,降低住院率和手术比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我们要尽力达到这个目标。但实际应用中不能一概而论,仍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弹性考量。个体化治疗是IBD治疗的关键,制订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长期规律随访中密切监测患者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来自澳大利亚的MichaelAlbertKamm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粪菌移植治疗IBD的现况。Kamm教授认为,IBD治疗研究中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激素治疗,第二次是生物制剂的应用,而粪菌移植将会成为第三次革命。关于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4个临床研究表明,粪菌移植相对于安慰剂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超过一半的患者对粪菌移植治疗有反应,其中44%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甚至高于类克治疗(36%)。然而,目前对于粪菌移植治疗克罗恩病(CD)的报道甚少。Kamm教授也指出,粪菌移植目前还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包括:新鲜粪便移植与胶囊制剂疗效有无差异?选择什么部位进行移植更为合适?怎样确定活动期与缓解期治疗的适当剂量?什么的人适合当捐赠者?什么样的患者可选择粪菌移植治疗?作为一项新的治疗方式,粪菌移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来自日本的MamoruWatanabe教授针对目前“干细胞治疗IBD的前景与挑战”作了专题报告。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Mamoru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干细胞治疗在动物实验及初步的临床试验中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在临床试验的后续随访中,没有患者出现移植相关感染,也未发现肿瘤相关征象。在讨论中,Mamoru教授也表示,干细胞治疗是为其他治疗方式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在具体实践中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在免疫调节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有望于年正式引进临床。
医院的LucaStocchi教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和研究探讨了克罗恩病(CD)的早期手术治疗。Luca教授指出,传统的CD治疗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无法控制时才选择手术。目前早期手术治疗作为一种降阶梯治疗方式,仍然是存在争议的。总的来说,早期手术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CD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费用,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是属于过度治疗的。目前仍需要通过对其预期的疗效和费用进一步评估,来确定适合早期手术的适应症。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也进行了系列研究。
医院的朱维铭教授着眼于CD的肠内营养治疗,详细介绍了单一肠内营养在治疗CD合并症和难治性CD的研究成果。通过11个误诊为IBD的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性肠炎的临床病例分析。
医院病理科的姜支农教授对相关病例的病理结果进行专业的讲解,显示了病理在IBD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来自医院的叶玲娜医生针对曹倩教授和她的团队关于IBD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调查研究作了总结报告,建议达成我国预防IBD合并深静脉血栓的共识意见。
来自医院的陈旻湖副院长和何瑶教授分别讲解了CD肠道纤维化的诊治和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在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为在场的学者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医院的杨红教授则阐述了对于IBD机会性感染的研究,提出在使用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治疗手段的同时要注重预防机会性感染。
作为外科大咖,医院的谷云飞教授及我院副院长吴小剑教授分别就IBD手术的关键问题做了阐述。谷云飞教授就我国CD肛瘘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了报告,提出要探索中国人的新的手术方式;而吴小剑教授则从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入手,就国内UC手术的研究历史与现况做一综述,指出目前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逐渐规范化,而IPPA手术、微创手术有待进一步推广。我院消化内科高翔主任汇报了药物监测在硫嘌呤类药物治疗IBD中的应用研究,期待进一步研究成果可以为指导IBD治疗中硫嘌呤类药物的使用提供可靠的检测指标。
在卫星会中,高翔教授就肛周瘘管型CD发病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内外科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着重分享了应用生物制剂治疗肛周瘘管型CD的临床经验。2个相关病例的分享,展现了生物制剂对CD患者肛瘘的显著疗效,指出与免疫抑制剂相比,生物制剂能够更快地诱导肛周瘘管型CD缓解,促进肛瘘术后伤口愈合,降低复发率。
医院的郑长青教授对目前国内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提出了5-氨基水杨酸在IBD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美沙拉嗪治疗效果、剂型选择、治疗终点、患者依从性、药物毒性等。
来自国内外的讲者们详尽地介绍了各自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前沿研究及见解,并同与会的学者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经过多学科的思辨、论证与交融,在场的各位同道了解到国内外IBD治疗的研究前沿知识,也从中汲取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在本次会议期间,我们还召开了全国炎症性肠病学组会全体委员会。委员会通过了IBD相关指南的修改,做到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指导IBD诊治的临床实践。
本次炎症性肠病专场会议圆满结束,讲者们、听众们意犹未尽,依依惜别会场。期待明年的会议更加成功,更加精彩!
内容转载自
中山六院了解更多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