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位肛瘘的保留括约肌术式和切口的选

高位肛瘘的经典术式有Hanley术式、宇井改良Goligher术式、Goligher术式,如下图:

Hanley术式:Hanley于年提出“治疗肛瘘没必要全部切开瘘道”的术式,又称瘘道不全切开术,内口引流术。他针对两侧肌下瘘设计的术式,即所谓坐骨直肠窝蹄铁形肛瘘的手术,此种病例内口多在后正中附近的一侧,手术时将原发内口处瘘道切开引流,并需切开内外括约肌皮下部及肛门后间隙,切口开放。适用于蹄铁形肛瘘。操作方法:在内口周围做一外宽内窄的切口,深至切断内外括约肌皮下部,切开肛门后间隙,搔刮空腔和管道,修剪瘢痕组织,其残留部分亦做多个切口,使瘢痕软化,切除两侧外口多余的皮肤,搔刮管道内坏死组织和肉芽组织,不切开瘘管。通过原发内口的治疗,促进瘘管愈合。

Goligher术式:Goligher主张切开脓肿时仅切除内括约肌不涉及外括约肌,在括约肌外切开两侧脓腔。

宇井改良Goligher术式:后位切口类似Hanley术式切口,在靠近后方处切开两侧的脓腔。我们平时常用的开窗留桥和此术式差不多。

总体来讲,Goligher和宇井改良Goligher术式均源自Hanley术式,这些保留括约肌的术式主要是保留了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三个术式只讲了切口的位置和大体深度,没有细致的从解剖角度讲解切口切开的具体深度。

根据Eisenhammer的肛腺感染学说和肌间瘘性脓肿理论,加之近几年的盆底解剖新发现,高位脓肿瘘的走行机制如下:1、肛腺感染→高位括约肌间隙→一侧或两侧的外括约肌深部上方→一侧或两侧的提肌下间隙→一侧或两侧的坐骨直肠窝。(有时候终止于一侧或两侧的提肌下间隙,并不向坐骨直肠窝蔓延)2、肛腺感染→高位括约肌间隙→Courteny间隙(肛管后深间隙)→6点位肛提肌肌板(中缝)→直肠后间隙→骨盆直肠间隙(狭义)。比较严重的,像整个肛直环都硬化的有可能这两种途径都存在。

6点切口:这个切口要到达高位括约肌间隙,高位括约肌间隙是上传下达左右兼顾的中枢性间隙,所以,6点的切口一定要切正,不要斜切。到达高位括约肌间隙的解剖标志是紧贴内括约肌钝性分离。如果高位的腔道到达了骨盆直肠间隙,在6点切口深处要切开外括约肌深部。

6点的切口:是在Minor氏三角切开的,深度可达齿线,齿线上为高位括约肌间隙,低位的切开只损伤了外括约肌的皮下部和内括约肌的齿线以下部分,损伤比较小;为了高位的引流,需要把此切口做大做深,后位可以切开外括约肌浅部到尾骨尖,深部切开大部。下面用两张图片来显示一下需要切开的部分。

3点(或/和)9点切口:此切口解决的是提肌下间隙的引流。如果存在肛直环硬化,此处切口要做大。由于提肌下间隙在坐骨直肠窝的内上方,位置较高,二者之间仅存在薄薄的一层坐骨直肠窝隔膜,操作时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如不细致区分,很容易将要挂到提肌下间隙的浮线滑落挂到坐骨直肠窝,影响引流效果,尤其在脓肿期,由于粗暴操作和对解剖的认识不足,这种现象极为常见,导致提肌下间隙引流不畅,最终形成肛瘘。

提肌下间隙示意图:(本例图片来自网络,后位切口有点不规则)

切开和挂浮线不到位的后蹄铁形脓肿导致成瘘:

总之,切开是最有效的引流方式,所以,做好6、3、9点的切口对高位复杂脓肿(肛瘘)的手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院普外三科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qiucz.com/glyy/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