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指肛门直肠和会阴之间的颗粒肉芽组织通道。目前,肛瘘的分类复杂,有多种解释分类。其中最为全面,为广大肛肠科医师普遍接受的是Parks分型,它以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为依据,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分为以下6大类:
1括约肌间瘘
瘘管管道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据文献报道,此类肛瘘的发生率为55%-70%,是最常见的类型。
①单纯低位肛瘘
②高位盲道肛瘘
③开口于直肠的高位肛瘘
④无会阴开口的高位肛瘘
⑤直肠外或盆腔支管的高位肛瘘
⑥盆腔疾病引起的肛瘘
2经括约肌瘘
瘘管穿过内外括约肌从肛门到达皮肤,据文献报道,此类肛瘘的发生率为20%-25%。
①非复杂性肛瘘
②高位盲道肛瘘
3括约肌上瘘
瘘管开始于括约肌间平面,通过肛提肌上方、穿行于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之间,终止于坐骨直肠间隙,发生率在1%-3%。
①非复杂性肛瘘
②高位盲道肛瘘
4括约肌外瘘
瘘管内口位于肛提肌上方,瘘管穿行整个括约肌系统后终止于皮肤,发生率在2%-3%。
①继发于经括约肌肛瘘:经括约肌瘘在肛提肌上方的支管破裂进入直肠引起
②继发于外伤(异物、手术、刺伤)
③继发于肛门直肠疾病(如克罗恩病)
④继发于盆腔感染
5联合型肛瘘
瘘管管道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据文献报道,此类肛瘘的发生率为55%-70%,是最常见的类型。
①单纯低位肛瘘
②高位盲道肛瘘
③开口于直肠的高位肛瘘
④无会阴开口的高位肛瘘
⑤直肠外或盆腔支管的高位肛瘘
⑥盆腔疾病引起的肛瘘。
6马蹄形肛瘘
是一种特殊的贯通括约肌肛瘘,也是一种高位弯形肛瘘,瘘管围绕肛管,由一侧坐骨直肠间隙通到对侧,成为半环形故名。在齿状线附近有有一内口,而外口数目可达多个,分散在肛门左右两侧,其中有许多分支向周围蔓延。该类肛瘘又分为前马蹄形肛瘘和后马蹄形肛瘘两种,因肛管后部组织比前部疏松,感染容易蔓延,故以后者多见。
肛瘘的规范化治疗首要是明确肛瘘内口位置,其次是判断肛瘘的走形,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的关系,结合前两点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法,最后是术后规范换药和护理。
1肛瘘内口和管道走形的判断①当瘘管走形清晰,位置表浅时,通过肛门指诊可扪及齿线区域硬结或凹陷内口,肛门镜检查可见凹陷肛隐窝内口基底部有脓液溢出。
②Goodsall规则:患者取截石位,当瘘管外口位于肛管水平线以上时,内口通常呈放射状与外口相连;反之,外口位于肛管水平线以下时,内口常常位于后正中线。此规则在瘘管不明显时可帮助医师发现瘘管,但不能替代精细的技术、瘘管行径的清楚确定和内口定位。
③瘘管牵引法:从瘘管外口移动并牵引一小部分瘘管,在肛隐窝水平的内口部位就会出现凹陷。此法仅对内外口呈放射状分布的简单瘘管有指导意义。④采用亚甲蓝染色法或注射过氧化氢法。
⑤通过肛门彩超和盆腔MRI技术,从影像学判断内口位置和瘘管走形,此类方法对读片医师要求较高。
2手术方法的选择①肛瘘切开挂线术:适用于瘘管累及较多括约肌,为避免失禁切开瘘管同时结合采用挂线。
②肛瘘切开术:适用于低位直型或弯型特别是皮下瘘的治疗,也可作为高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部分的辅助方法。
③肛瘘切除术:多适用于低位肛瘘。
④瘘管封闭术:目前主要运用于高位复杂肛瘘的治疗,将纤维蛋白胶或生物性肛瘘栓进行肛瘘的填塞治疗。
⑤活瓣粘膜迁移闭合术:常用来关闭异常瘘口。
3术后处理①休息:依据麻醉方式和病情而定。局麻患者术日适当卧床休息,骶麻或全麻患者术后2小时平卧,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平卧,根据病情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②饮食:局麻患者手术当日即可正常饮食,骶麻或全麻患者术后2小时进食,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进食。
③排便:术后24小时内控制粪便的排出,以后每日晨排便,保持大便通畅,术后可适当给予润肠通便药。
④镇痛:术后可采用48小时持续镇痛,口服止痛药如洛芬待因片、氨酚羟考酮片、布洛芬等。必要时可给予哌替啶、布桂嗪注射液、吗啡等肌肉注射。
⑤中药坐浴、理疗: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采用中药坐浴,半导体激光照射或红光照射。
作者介绍蔡姮婧,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肛肠)专业,擅长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藏毛窦、直肠脱垂等肛肠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主持及完成北京市科研课题和北京市西城区科研课题各一项。
健康科普
?肛瘘能自愈吗?
?当张大爷的便秘,遇到神奇的“水疗”......
?便血=or≠痔疮?
?端午到了,中医科提醒您“吃粽”不可“放纵”!
?端午养生“八项注意”!
?儿童便秘不可忽视!
?爱眼日—“呵护眼睛,从孩子开始”
?护眼小知识——哪些食物可以保护眼睛?
免责声明我单位尊重原创。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