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K30Pro作为小米在-元档价位布局的性价比旗舰,其销量在上市初期其实并不理想。6+G首发价格高达元,在3月份虽然是高通旗舰手机的中的最低价,但随着其后iQOONeo3的发售,以及搭载天玑+处理器的IQOOZ1的上市,导致红米K30Pro性价比旗舰的定位受到冲击,销量持续下滑。
对红米来说,年的风光不再。为了扭转销量困境,在促销狂欢期,红米K30Pro的官方指导价格一降再降,低配6+G版本从降到,再到限时元的价格。而在京东等电商,6+G版本甚至一度跌到了元的价格。
京东促销,6+G白色版本的售价。因为这一事件,红米K30Pro被消费者协会点名,作为时期价格类信息典型负面案例而被公开“出道”。
牺牲老用户利益,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现在,红米K30Pro虽然已经没有了时期的低价,但相较于前的价格依旧有很大优势,8+G版本现售价为,与时期的官方指导价格一致,在京东使用北京消费券还能做到元左右的低价。那么,红米K30Pro各方面表现究竟如何?它的产品力究竟能否支持得起这个价位?在下半年手机产品更新潮来临,高通晶片升级和联发科天玑+大范围铺货的背景下,红米K30Pro还具有购买价值吗?让为你一一分析。
如果对长文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翻到最后看结论部分。
一、外观、设计、配件
手机正面,红米K30Pro正面采用了今年市面上少见的升降全面屏设计。升降全面屏设计作为目前真全面屏设计为数不多的方案之一,其利其弊不能简单概括。升降全面屏所追求的正面无开孔设计,其优点显而易见,能使得手机显示更加美观,任务栏可用区域增加,全屏游戏时不会频繁触碰前置摄像头使其沾染指纹,升降摄像头设计同时还兼顾了用户隐私,防止部分应用通过后台开启摄像头恶意偷窥用户。但与此同时,这种设计会显著增大手机重量,缝隙增多使得手机非常容易积累灰尘,防水能力受限,而在视频方面,升降全面屏在浏览16:9的视频资源时也不能完全体现出其无开孔的优势,即使强制全屏,手机四周倒角切除的部分像素点也会使得视频显示不全,实际使用体验和普通挖孔屏手机难以形成差异。
手机采用微型听筒设计,音量清晰。而在的实际使用中,升降全面屏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惊艳,手机的使用体验和其他非升降设计手机没有显著区别。至于网络上部分用户所宣称的升降式组件使得手机头重脚轻,握持手感不好的问题,在大拇指自然触碰手机锁屏键的握持高度上,数字镜像并没有发现手机有显著的重量失衡现象,整机握持手感即使在佩戴了硅胶手机套的情况下也十分优秀,无论在握持贴合度还是拇指根部大鱼际部分的受力分散上,都属于较好水准,对于男性用户而言,长时间握持并不会造成非常大的阻碍。
手机背面,采用奥利奥矩阵设计的四颗摄像头占据了手机上半部分的大多数空间,在摄像头周围则布设了NFC天线,实际使用体验不错。摄像头下方是两颗闪光灯,以及小米10同款的背部环境光感应器。背部环境光感应器的设计目的在于更精准地捕捉周围环境亮度,实现更精确的自动亮度控制。在实际体验中,数字镜像认为这一功能符合预期,特别是在逆光环境下的使用体验比传统单光感要好上不少。
影响系统部分会在随后阐述。红米K30Pro的部分版本(星环紫、太空灰)背面采用了AG磨砂玻璃,该两个颜色仅在高配版(8+G及以上的版本)中提供,相较于红米K30全系采用AG磨砂玻璃背板的做法,红米K30Pro在这一方面毫无疑问“偷工减料”了一把。AG磨砂玻璃能够显著增加裸机握持手感和防滑性,但如果习惯佩戴保护套的话AG磨砂玻璃的感知其实相当有限。
另外,手机正面和背面(推测只有非AG玻璃的颜色才会有)在出厂时都贴上了一层贴膜,正面贴膜为水凝材质。水凝膜的优点在于材质顺滑,抗指纹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极易沾染灰尘,在干燥环境稍微静置一段时间就可能覆盖薄薄一层灰尘。在有背部贴膜的颜色上,红米将进网许可证贴在了闪光灯下方的位置,并且没有任何易揭设计。如果要在不带套的情况下保存进网许可,可能需要将整张贴膜全部揭下。
后两个颜色采用的是普通GS5玻璃。手机中框采用的是不锈钢材质,从宣传页面上可以看出中框实际上是VC散热系统的一部分,根据版本的不同不锈钢外表可能会做不同的处理。笔者手中的这台K30Pro为月幕白版本,中框只做了高转速CNC打磨,没有任何的喷漆处理,在实际使用中这个中框的表面强度还是比较优秀的,正常使用了一个月,下部充电口附近也没有出现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