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珍品犀角之杯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酒具中最为珍贵的一种,犀角杯曾在历史上风光无限。犀角杯材料珍贵,雕刻精美,被誉为古玩杂件中的佳器,是历代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文人骚客用来炫耀财富的一种奢侈品。

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牙角料。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犀牛角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汉书》记“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宝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极为罕见。

由于犀角的珍贵稀有,用来雕刻纯为实用的器具不多,通常以雕刻艺术品为主,兼具实用功能。犀角的原始形状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中空,上端尖锐,与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于雕成杯形。但因其价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费,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饮是当时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因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饮酒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因此历史上传下来的多为犀角杯。此外由于年代久远犀角会被侵蚀,所以流传下来的犀角雕刻品少之又少,全国存世的还不足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犀牛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犀牛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腊犀牛有两只角。余皆独角。独角药用价值非常高,据说是非洲犀角的20倍,亚洲犀牛角的价格更是非洲犀牛角的几十倍。

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其皮和血也可入药,救人无数,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另外犀牛皮也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士兵皮甲制作,这加速了其灭绝速度。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苏门答腊犀)被捕杀;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此后,没人能在中国再看到任何一头野生犀牛。

宋代使用犀角制成器皿尤其是杯盏已蔚然成风。传说犀角杯跟象牙筷一样,当装有毒素的液体入杯,会泛白沫。以至于每每皇家饮宴杯不离手,大量亚洲犀角涌入中国,材质药效略逊于亚洲犀的非洲犀角也随着丝绸之路涌入,宫廷民间莫不沉浸在对犀角的渴望和仰慕中。犀角除其广泛保健、药用疗效外,在民间还流传犀角有辟邪镇凶护平安等作用。人们视犀角为“物之珍”“国之宝”列道教里的“八宝”之一;被后世尊为“恭俭”的南宋皇帝宋孝宗,腰部的佩带据说也是犀角制成,因犀角质地坚硬而细密,纵向纹路呈我们所熟悉的“甘蔗纹”,而横切面布满细碎的“鱼子纹”或称小米状的“米粟纹”,有时图案更会呈自然界动物、星辰等图像。(宋孝宗的腰部佩带据说呈南极寿星像)

据文献记载,明代之时世界上一共有二十四种犀牛,而目前仅存五中犀牛了。因犀牛的种类不同、年龄不同、角的部位不同,犀角制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感官差异。网上很多关于犀角辨别的文章,都有局限性,甚至有的是乱说一通。其实犀角辨别很容易,对于真正的行家,仅仅需要一眼便可以判断真假了。

据考证,明以前雅致的素杯较多。犀角不易保存,出土文物中很少发现有犀角制品,所以明以前的犀角杯我们只能在文字记载里或是壁画中望杯猜想了。清早期,仍是明雕遗风。直到乾隆年间,浮夸显富心态严重,犀角雕风大变,布局繁复匠气重。

后来随着社会动荡,人们首先顾及的是温饱是健康,犀角慢慢由享用欣赏转入药用。近百十年来,中国由于战争、文革等种种原因,犀角雕在国内一直不被当成艺术品收藏,只作药用,不少藏有明清犀角雕者,有门路的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出海外,没有流出的由于对犀角雕艺术无人问津,只得将其作为犀角原料卖出,所以不少犀角雕艺术品在国内都被当做药研碎用掉。在解放初,故宫存有上吨犀角,都曾被送进药厂当药使用。直到年香港春拍,一明代犀角雕《双螭龙海棠形杯》以万港元成交。同年纽约秋拍,清康熙犀角《张骞乘槎溯河源带》槎杯,成交价达到万元,两次拍卖才令国人如梦初醒。国内随之而来的无论亚洲还是非洲犀角价格都在持续上扬,市价涨了至少十几倍,而国际行情也在飞涨。

如今,在国际国内的收藏市场上,犀角杯的交易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杂项之冠。被雕刻打磨过的犀角,远观似蜜蜡般通透,又似田黄般温润灵动,这块巨型动物头上的精灵,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后又升华的艺术价值而变得极为珍贵,又因珍贵引来近乎灭绝的对于犀牛的杀戮,昔日的艺术珍品——犀角杯已然成为绝唱!

李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qiucz.com/glzl/76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